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20年后寻她读她,张爱玲一生独行

2015-07-10 10:45:53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论张

  导语:1952年,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因翻译工作结缘,成为好友,书信往来40余年。宋淇是翻译家、张爱玲晚期作品的代理人,邝文美则是张爱玲后半生最重要的朋友之一。张爱玲去世前,指定其遗产由宋淇夫妇继承。宋淇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儿子宋以朗便成为张爱玲遗物实际上的“看护者与执行人”。

  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宋以朗一手推动了《少帅》《小团圆》的出版,并于2015年出版《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他认为,20年后人们仍然钟爱张爱玲,“是因为她独立率真,真正做到了按照自己的心意而生活”。

20090416_13442

  张爱玲遗产实际执行人宋以朗。

  “除了出名之外,她不在乎钱”

  《环球人物》:您认为晚年的张爱玲,过得凄凉吗?

  宋以朗:有很多人都以为张爱玲晚年生活得不好,没钱,实际上她晚年有积蓄,有固定的版税、稿费。一个老人生活简单规律,对世界、人生没有更多的诉求,就是不想被外界打扰,愿意写就写,愿意看书就看书,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有人看到这些描述就觉得张爱玲晚年很凄凉。我觉得,只要张爱玲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吃鲍参翅、穿名牌时装?

  《环球人物》:您觉得她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

  宋以朗:张爱玲很难懂,我离她这么近,依然看不出来她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我觉得,她之所以被中国人喜欢,是因为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才懂的人情世故。到了美国,她也想获得国内一样的社会声望,于是像林语堂那样做英文创作,追求所谓出名。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她的作品没有受到在中国那样的欢迎。

  除了出名之外,她不在乎钱。她银行账户里有几百万港币,但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她不是那种对物质有占有欲的人,如果说她喜欢看书,她也不会让房子里面都是书。她没有想象过买房子、车子,或者别的什么,她不追求那些东西。

  如果说感情生活,她不是有意识地去找一个感情上的伴侣,她觉得不需要。大家关注的往往是她跟胡兰成的故事,但是到了美国,她根本不想和胡兰成有任何联系。她在美国结婚后,与赖雅生活在一起,但在她给我们的书信里从来没有提到过婚姻生活怎样。

  《环球人物》:她不看重钱吗?

  宋以朗:很多人说她看重钱,但是从她把几百万吊在香港看都不看,我觉得她其实是不在乎钱的。很多人说她斤斤计较,比如胡兰成说她一定要还他的钱,但那只是她切割关系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她嘴上说很紧张,其实并不在乎。

  “30岁就过完了一生”

  《环球人物》:她的人生态度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到了美国才发生变化的?

  宋以朗:她的人生态度在没来美国之前就有了。在《小团圆》的第一页,女主人公在30岁生日那天夜里,躺在床上沐浴在蓝色的月光中。张爱玲写道,“30年对她而言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这就是写她自己,住在上海常德公寓里的她自己。

  我觉得,张爱玲30岁的时候,其实对人生没有什么期望了。她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写一篇有关她自己的小说,这就是后来的《小团圆》。台湾作家张大春曾经评价《小团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实也是在解读张爱玲的人生:

  第一部分是一个女孩子在香港大学读书,结果遇到了战争。于是她躲进防空洞去,上空是日本飞机在投炸弹,她当时觉得我会不会死呢?我今天这个境况可以告诉谁呢?我没有想过跟妈妈说,我姑姑估计也无所谓,我的好朋友是一个非常开心的人,我死了她也会快乐过下去的。从这一刻起,她意识到自己非常的孤独。

  第二部分是这个女孩子回顾童年,交代为什么她变成这样。于是开始讲自己的童年,也就是家庭里面的事,比如说爸爸抽鸦片,妈妈看不过眼就跟姑姑跑去欧洲,后来有个后母,家庭里关系很复杂。于是小女孩变成今天这样性格的人。

  第三部分是让我们看看这个女孩以后会怎么样。有一天有个很会讲话的男人,抢去她的心,她非常惊喜,因为终于找到一个懂得她的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让她对那一段爱情很幻灭。于是到她30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其实再没有什么期望了。

  《环球人物》:这种对人生的解读是比较伤感的。

  宋以朗:其实张爱玲到了美国,遇见赖雅是一种惊喜。本以为什么都看通看透了,没想到还能有这种意料之外的际遇。

  除此之外,她觉得还可以做的,就是写写自己的故事。至少你可以说她写出《小团圆》这种结构,应该对自己是有一定了解的,她一步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女孩会变成今天这样。张爱玲1976年开始写《小团圆》,她写得非常之快,因为这个故事在她脑子里面已经20多年了。这个故事自从30岁那一晚月光照在她公寓的阳台上,她已经知道了,剩下来的时间,她的人生都是要写这本自己的小说。

  《环球人物》:她这一生的基调,都是童年受大家族生活影响的结果吗?

  宋以朗:如果你仔细看《小团圆》,会发现张爱玲认为家族对她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小说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从童年开始,有好几处都是家人在逼那个小女孩做一个选择。最开始是满周岁的时候“抓周”。父亲希望小女孩抓一支笔,但是她最后抓了钱。第二次是小女孩的母亲在欧洲,父亲的情妇问她:告诉我你喜欢谁多一点,是我还是你妈妈。这个时候小女孩已经学会,你逼我做这个选择,我要算一算利益。我妈妈人在欧洲,可是你在这里,我天天都要靠着你,所以答案当然是我喜欢你。做选择对张爱玲来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她答复以前要算过那些利益关系,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

  这是大家庭对她的影响:选择是一件严肃甚至残酷的事情。小女孩长大以后,也就是小说中的第三部分,有一天她跟男主人公摊牌,说你有我,你同时也有另一个女孩子,让男主人公在两人间做一个选择。对她来说这应该是很严肃的考虑,结果男主人公的回答是:牙齿是好好在嘴里面,你为什么一定要我拔掉一颗呢。这是他的答案。

  这个时候,小女孩就明白了,他们不是同一类人。对于选择,我是严肃的,你是疯狂的。有很多人说张爱玲爱算计,其实那都只是童年选择的一种重演。

  “她非常麻烦,但也非常可爱”

  《环球人物》:您父母是怎样评价这位好友的?

  宋以朗:可以说她非常麻烦,也可以说她非常之可爱。很多时候,我父母需要想办法,才能让她去做一些事。比如说,我爸爸80年代为张爱玲编了一本书,需要作者写一篇自序。一开始我爸爸写信去问张爱玲,她一直不回复。后来她寄了一篇论文来,我爸爸看来看去,觉得应该是她弄错了,寄来的是另外一篇文章。

  这之后我爸爸再给张爱玲去信,她就一概不回复了。我爸爸只好替她写序,稿子是一行文字一行空白,寄给张爱玲,说你有什么要改的,可以在空白的地方改,张爱玲看了之后,居然一个字也不改。

  《环球人物》:她为人处事方面是否有什么缺憾?

  宋以朗:我不觉得她有什么缺憾,她有时是喜欢玩儿,她喜欢这样。其实是人家觉得不方便,可是她为什么要方便人家呢?

  《环球人物》:您父母成为她遗产的执行人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惊讶?

  宋以朗:张爱玲是1995年去世的,差不多1992年的时候,她寄了一个遗嘱给我父母,说我所有拥有的东西,我去世就交给你们两个人。那封信其实是奇奇怪怪的,因为害羞的张爱玲,说话一直都在兜来兜去。

  后来我想过,不然她可以给谁呢?如果这么一大笔钱给她姑姑,可能只是害了她。一个老人家1992年在上海忽然有了几百万港币,可能立刻会有一帮人扑过去喊:我可以帮你做什么做什么。晚年的老人家或许不需要了。给弟弟张爱玲是不会的。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赌钱,所以张爱玲觉得,我给你那么多钱,你还不是去赌。弟弟写过一封信给张爱玲,大意是要姐姐给他一点钱,他就可以过得更好。她的回复是我一毛钱都没有。


责编:许兰

关键词:常德公寓,1950年,1970年,张爱玲作品,张爱玲小说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