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1966年《怨女》,她重回华语文学,再度走红于港台和海外。《小团圆》才写了初稿,皇冠出版社就付给她1万美元定金
张爱玲真正的天地是在中文世界。在英文版《北地胭脂》出版受挫后,张爱玲把它又翻译回中文。奇妙的是,这样来回的翻译,诞生了一本新书《怨女》。
据宋以朗说,1965年,台湾皇冠出版社社长平鑫涛到香港和宋淇见面,宋淇向他推荐了张爱玲的书。同年底,张爱玲把《怨女》中文稿寄给宋淇,让他跟香港的《星岛晚报》、台北的《皇冠》杂志接洽连载。但宋淇没有答复她收到稿件,张爱玲便以为稿子寄丢了,其间又不断修改《怨女》。第二年,台湾《征信新闻报》和张爱玲接洽连载《怨女》,这时候《怨女》却忽然在《星岛晚报》和《皇冠》开始连载。张爱玲很生气,既因为刊出的是她未修改的版本,也怕《征信新闻报》误会她出尔反尔。最终,此事在夏志清斡旋下顺利解决了,张爱玲和皇冠出版社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有了皇冠的合作,张爱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再度走红港台和海外华人世界,改善了生活状况。皇冠稿费给得多,1967年给她10%的版税,后来提到15%,跟平鑫涛的女友、后来的夫人琼瑶一样多。往往每半年张爱玲就能获得2000美元,这是她唯一的固定收入。她的《小团圆》才写了初稿,皇冠出版社就付给她1万美元定金。
上世纪70年代,张爱玲重新开始中文创作,写了《小团圆》《同学少年都不贱》等作品。《小团圆》初稿写完以后,她曾在1976年3月15日兴奋地表示,已经安排好给《皇冠》和《联合报》连载,然后再出书。兴奋期过去后,她又觉得“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必须慢慢修改。
妨碍主要是胡兰成。宋淇说,胡兰成“不知搭上了什么线,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书,大写其文章,后来给人指认为汉奸,《中央日报》都出来攻击他,只好撤他职,写文章也改用笔名。《小团圆》一出,等于肥猪送上门,他还不借此大出风头,写其自成一格的怪文?”这也是张爱玲最担心的。于是,她没有发表书稿。这本书的问世是多年后宋以朗作为文学遗产执行人决定的。王德威说,《小团圆》“作为张爱玲晚期风格代表作,呈现了华丽苍凉之外的那个张爱玲”。
张爱玲在美国最花费心思的一部作品,是《红楼梦魇》。她以10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收入7篇研究文章。她在1968年给夏志清的信里说过这件事的缘起,“我本来不过是写《怨女》序提到《红楼梦》,因为兴趣关系,越写越长,喧宾夺主,结果只好光写它,完全是个奢侈品,浪费无数的时间,叫苦不迭。”
假如张爱玲没有离开上海,或者至少留在香港而没有去美国,会怎么样?也许她会多一些坎坷,但她会有另外一番文学景象。她熟悉的那个老上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作为老上海最精细的刻画者之一,不难想见,张爱玲会写出时代怎样深刻的沧桑。或者,像夏志清说的,“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她“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
历史没有假设。张爱玲被历史和命运推搡一生,留下无数的传奇和遗憾。但不完满恰好就是她的魅力。恰如夏志清所说,“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又宽厚的历史家。”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