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日本陆军的攻击套路:前进像蝗虫

2015-06-24 10:12:2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1435112143476696.jpg

  1937年,在长江白茆口登陆的侵华日军

  说起日军的进攻,普通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老电影:日军小队长站在部队前面,用指挥刀向前一指,大喊:“速速美(日语的前进)。”然后鬼子兵挺着刺刀,把身子挺得笔直,排成整齐的横列,趾高气扬地前进。在遭遇中国抗日军民的阻击时,日军会用歪把子机枪和九二式步兵炮支援,小队长挥刀大喊:“托斯寄给(日语的突击)!”日本步兵还是直着身子挺起刺刀往前猛冲,似乎丝毫不惧劈头盖脸而来的子弹和手榴弹。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日军的进攻到底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

  蝗虫和海浪

  笔者曾采访过一些国民党系统的老兵,他们在回忆起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发起攻击的场面时,总是会在厌恶中,夹杂几分恐惧,为了让笔者听懂,他们大多会结合一些自然现象。北方的很多老兵会讲,日军进攻前,总是先打炮,打到天一会儿红一会儿黑,中国阵地上的大部分人都会被震晕,甚至被爆炸掀起的浮土盖住。当你好不容易把自己刨出来的时候,就看到“就像一群蝗虫过来了,远看一大片,近看每一个都不老实上下翻飞”。南方沿海的老兵,则大多会用海浪来形容,“一浪拍过来,你顶住了,没一会儿又他妈来了一个浪头”。

  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包括国民党军统的敌后游击部队,作战方式更为灵活,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当日军集结力量进行扫荡时,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兵也会遭遇日军的攻击。曾有一位山东老八路跟笔者说,“直愣愣地往你面前冲,身边的人都被打死了都不带弯腰的,好像相信自己刀枪不入。”但是,当你连续在一个射击点打几枪之后,从日军冲击队列后面,就会有子弹甚至炮弹冲你飞过来,“专找脑壳、脖子之类要命的地方打。”

  从上面这些老兵直观的感受,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日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发动进攻时的一些特点。首先,日军会尽量集中技术兵器。在正面战场上,日军在进攻中,除了会尽量集中山野炮外,还很可能将军师级单位配属的重炮临时加强到第一线,形成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军队的炮兵火力优势。在敌后战场上,日军执行扫荡任务的部队,主要使用便于在中国乡村机动的中小口径山野炮,但由于日军各部间通讯顺畅,八路军和新四军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装备几十门火炮的日军围住。而且,在作战中,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虽然威力有限,但仍具备相当破坏力和精度。

  其次,日军在进攻时,步兵队形很有讲究,既保证了兵力集中,同时又不会因为过分密集而丧失灵活性。日军在攻击时,最基层的作战单元是分队,一般有13~14人,分为四个作战小组(日军称为班),三个步枪小组各有三名步枪兵,三个组排成斜线,既能保证前后小组之间不会遮挡射击,又便于在遭遇敌方火力时迅速形成正面突击和火力支援的配合。而轻机枪小组,一般处于最靠前的步枪小组侧面,随时准备展开进行支援射击。这样的编组,既能够快速前进,同时也方便配合和支援,这就是为什么有老兵用蝗虫来形容日军的攻击队形,蝗虫集群而来,但每一支蝗虫的位置都不固定,让你很难对其形成打击。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步兵炮,蝗虫,反坦克火箭筒,拦阻射击,射击诸元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