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0日,日军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因大山事件紧急调集。图中左二为日本海军九二式轮式装甲车,顶部呈圆形的为进口英制装甲车
聊胜于无的装甲
说完了日军以步兵为核心的攻击,咱们再来聊聊装甲部队在日军进攻中的角色。受限于日本的工业基础,大部分日军部队的机械化水平远远达不到欧美军队的水准。二战中日本装甲部队的实力可能是主要参战国家中除中国以外最差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更差,因此日本的“豆战车”乃至装甲车,对缺乏反坦克兵器的中国士兵而言,都是咬不动的“铁乌龟”。
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普遍缺乏反坦克准备,既缺乏反坦克作战需要的武器,部队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训练。笔者在采访石觉将军之子石齐先生时,曾听他讲过一个细节。1937年南口战役中,日军出动了坦克助战,中国守军手里有两门苏联军援的37毫米反坦克炮,但因为保养不足,复进系统失灵,作战效果低下。中国方面不了解日军坦克的装甲厚度,于是向北京的美国武官求助,美国武官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宣称日军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3英寸(76.2毫米)。实际上,直到日本投降,日军都没有批量装备装甲厚度达到76.2毫米的坦克。由于遭到美军的欺骗,中国部队放弃了使用火炮打击日本坦克的计划,改为由敢死队员攀上日本坦克向其炮塔内投掷集束手榴弹,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击毁了多辆日军坦克。
抗战中,日军曾多次展开有坦克支援的攻击作战。之所以不称之为“步坦协同”是因为日本的装甲战理论较为落后,对坦克的使用基本只达到一战末期的水平。而且碍于不同兵种之间的矛盾,日本装甲兵和步兵之间始终有难解的隔阂。装甲兵指挥官不愿意受到步兵军官的辖制,甚至以各种理由抗命不尊。同时日军的步兵缺乏电台,也没有能力与坦克保持实时通讯。虽然有些日军步兵能够使用旗语,理论上能够与坦克沟通,但这些目标在战场上经常成为中国特等射手首要消灭的对象,实战中很少能够得到发挥旗语作用的机会。因此日军装甲部队在伴随步兵冲击时,从来是独立作战,至多发现并攻击发现的中国火力点。日本步兵在进攻开始后,也很少注意压制中国方面的反坦克手。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缺乏准备,一般不懂得切割日军的步兵和坦克的联系,而且在恐慌下集中轻重机枪对坦克进行射击,徒然浪费弹药。
此外,日军也经常派出九四式轻装甲车等其他履带甚至轮式装甲车辆伴随步兵进行进攻。由于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很少装备穿甲弹,又缺乏火炮,面对日军防护极为贫弱的装甲车仍然要依赖敢死队员发动近战。这一情况直到1943年后美国援助一大批“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之后才有所改变。(白孟宸)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