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日军占领中国安徽一座小镇后,在摄影记者面前演示白刃突击的场景
侦察阵地一般靠汉奸
在发动进攻前,日军一般会预先派出侦察员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侦察。在敌后战场上,这一任务更多由汉奸完成。为了保证攻击的突然性,日军部队会通过大范围穿插,或者利用汽车机动的方式,选择中国守军较少戒备的区域,隐蔽展开进攻队形。笔者曾见到普通村民回忆,因为在反扫荡中发现日军大部队而被囚禁甚至当场用刺刀杀害。
在到达攻击队形展开位置后,日军会根据地形来制定最终的攻击方案。相对而言,正面战场上日军比较重视进攻计划的制定,其详细程度可用事无巨细锱铢必较来形容,但在敌后战场上,趾高气扬的日军经常会忽视各种可能的意外。确定计划后,各级军官会向下级传达任务,日军尤其注意让指挥分队军曹和指挥班的班长,尽量详细地了解攻击的计划,因为军曹和班长会直接指挥普通士兵,也只有他们才能使最基本的作战单元保持主动性和活力。步兵展开的同时,日军的炮兵也会利用远比中国炮兵先进的各种器材,秘密测定射击诸元,第一轮射击的目标,首选已经暴露的中国火力点,如果有射程较远的重炮,日军会用它们对中国纵深的通讯指挥枢纽和军火库进行偷袭。
作战开始后,日军步兵开始前进,前面提到的“速速美”(其实是日语的“进む”)实际并不是用来指挥进攻,而是部队前进的命令。此时日军的山野炮会根据计划对中国目标发起突袭,然后将火力延伸,分别对中国援兵赶来的方向以及中国防线的堑壕本身进行持续的轰击,保证对中国步兵形成压制。当然在敌后战场上,日军一般很少动用野炮,主要依赖能够分解运输的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
在火炮延伸的同时,日军的步兵会边前进边将队形进一步展开,日军基层军官经常要求士兵在向敌方防线前进时保持挺直的姿态,以保持所谓“军容”。在接近轻武器交战距离后,日军操典要求士兵提高速度,同时降低姿态,不过在实战中,不同素质的日军在遭遇中国部队轻武器打击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在1942年以前,中国战场上的日军素质较高,在遭遇射击后会有明确的配合,处于较前位置的日军可能会采取低姿态向前跃进,利用各种地形地物快速缩短双方距离,迫使中国军队火力转向对其进行拦阻射击。同时处于队形后部的日军会进行还击。考虑到日军的射击精度,在对射中中国方面很难占到便宜。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普遍缺乏射击纪律教育,经常在较远距离上对日军攻击队形进行射击,反而暴露了自身防线的位置,招致日军重机枪、掷弹筒和步兵炮的多重打击。而且,中国士兵的步枪大多质量较差缺乏保养,在300米以外很难准确命中目标,因此远射效果也很差。因此,抗战中后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开始倾向于让日军接近到200—250米距离时再开火。由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弹药供给情况更为恶劣,部队一般会对每次作战射击的次数作出规定,因此才有了“三枪新八路”等提法。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