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晋察冀八路军北岳区东线战斗祝捷会上展示俘获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白刃战的优势和气势无关
根据日军的操典,在接近到据敌方主防线200米左右的距离时,在压制敌方的机枪火力后,步兵应该开始白刃突击。日军对白刃突击的迷信,主要缘于日本工业基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缺乏火炮,甚至缺乏足够的机枪和弹药,在防御中主要依赖射速较慢的步枪。因此中国防线能够向进攻方投射的火力远不如一战中欧洲军队所能达到的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缺乏系统的动员准备,开战后参军的青年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日军在白刃战中能够以一当十。而且,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防线缺乏纵深,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差,日军分队冲过防线后,在有经验的军曹指挥下,对突破后周边的中国防线进行侧击和卷击,很可能导致中国军队全面崩溃。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战场的日军鼓励步兵部队对中国防线发起白刃突击。
在我国老电影中时常出现的“托斯寄给(日文的突击)”!实际上就是发起白刃突击的命令。根据日军操典,步兵在听到突击的口令后,应该提高姿态,日军将领普遍认为日军步兵凶悍的杀气能够摧垮中国守军的作战意志。但是实际上,日军在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的压倒性优势,与气势关系不大,更多是中国军队技不如人。而且,日军老兵在战场上基本选择低姿态冲向中国防线,笔者曾听到一个老兵说,日军突击后,一名日军士兵匍匐着滚进中国战壕,骗得中国士兵误认为他是前面退下来的自己人。
1942年以后,中国战场上幸存的日军精锐部队开始被调往东南亚作战,日军整体的技战术素养有了明显的下降。这一时期,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的攻击时,开始采用更为灵活的战术,利用特等射手前出袭扰的方式,欺骗日军过早展开攻击队形,迟滞日军的前进速度,这套战术后来与地雷战等战术结合,迫使日军步兵在攻击中变得更为谨慎。
在敌后战场上,日军发现八路军和新四军很善于利用地利,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军发动白刃突击后根本不可能迅速接近中国防线,相反会被各种地物阻碍或者挤压在一起,反而成了中国军队的好靶子。而且,随着日军有经验的基层军官消耗殆尽,日军分队在攻击中变得越来越呆板。在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有意识地狙杀日军的军曹和班长,结果日军分队在丧失了“主心骨”后,经常全体卧倒,盲目向中国防线胡乱放枪,根本无视进攻的命令。
一般情况下,日军以步兵为核心的进攻,是由炮兵首先“发言”,并且掩护步兵接近到中国防线附近,然后日军以分队为单位,不断向前滚动。在成功压制中国机枪和火炮后,日军会采用白刃突击的方式,试图击溃中国守军。当进攻受挫时,日军前方的分队会坚持作战,直到全军覆没,为日军预备队展开并重新组织火力支援和步兵冲击争取时间。前文提到老兵将日军攻击称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海浪,是相当贴切的。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