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重情重义习近平

2015-03-25 09:07:00 环球人物
分享:

2007年11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华。彼时,中共十七大落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刚刚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两人的会面给李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与他会面的一个小时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你知道他有7年的时间下放到农村,在福建18年后才到浙江,然后去上海。所以我会把他归类在曼德拉这一级的人物——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换句话说,他让人印象深刻。”

5年后的中共十八大上,不到60岁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挑起了治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重担。从那以后,习近平人气爆棚,不仅“红”遍了国内,还“火”遍了世界。时事观察家们为习近平的大受欢迎找出了许多原因,其中一点,恰是李光耀当年提及的——习近平把个人的苦难和不幸沉淀为另一种深厚的感情,恤人之情、恤民之情。这使得他脱离了政治家的冰冷感与距离感,以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于国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不变初心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过年意味着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但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来说,过年往往是他们离开家人出远门的时候——春节到基层慰问民众、考察民情已是最高层的惯例。今年,习近平这趟远门有点特殊,因为他是“回家”了。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边走边聊。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平日宁静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突然炸了锅:“近平回来了——”乡亲拉着长长的尾音,在村里奔走相告。这里是习近平下乡插队待了7年的地方,从少年到成人,他视之为第二故乡。也只有在这里,官方语境里的“总书记来了”会被置换成毫无矫饰的陕北乡音“近平回来了”。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成家立业的游子回乡,自然不能两手空空,也不好孤身一人。习近平不但自己掏钱给全村置办了年货,还带来了夫人彭丽媛。他一口陕北方言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的婆姨。”

大家笑了,谁也没跟谁客套,石玉兴对习近平说:“咱俩一起入的党。”习近平连连点头:“知道,知道。”入党介绍人、老支书梁玉明说:“你先活动下,我回去准备饭。”口气还跟招呼当年的知青一样。这顿饭也简单,饭前,习近平尝了一块当地的苹果,又给彭丽媛拿了一块,说很好吃,水分大。菜上齐后,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起油糕、羊肉、鸡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陕北农家饭。梁玉明说:“他爱吃酸菜,一筷子就夹了小半碗,说味道比以前还好,他经常想念。其他菜每样也都吃了。他个子高,饭量大。”一边吃,习近平一边向彭丽媛介绍当地特产油糕、米酒,还告诉她豆钱钱饭营养丰富。梁玉明本来准备了小米、红枣、苹果等特产,打算送给习近平,但习近平没收。“他说这不能要,我一听就明白了,中央有规定。”还有村民向习近平赠送土特产,习近平说,不用了,有严格的要求,大家的心意领了。

土特产不能要,但习近平也没有空手而归。高彩梅送给他自己做的礼物——三双绣花鞋垫。“他最喜欢我家的鞋垫了,一有机会我就让人给他捎几双,这次给他的鞋垫里专门绣了‘常回家看看’,希望他常回来。还送给彭丽媛一双‘幸福好运’。”这份礼物彭丽媛收下了,但给了高彩梅200块钱。

习近平上次回来是22年前。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回到阔别18年的梁家河村,跟乡亲们合影留念,还写了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他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时的情况。起初,他干活老想偷懒,工分比妇女还少;后来,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劳的好后生”;4年后,还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一条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然而乡亲们听得云山雾绕。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事实来说服村民。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