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重情重义习近平

2015-03-25 09:07:00 环球人物
分享: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了当年在梁家河村住过的知青窑洞。

整整30年后,2005年3月,已是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考察时,参观了当地的农村沼气池。他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

现在, 40年过去了。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拜年,特地去看了那口沼气池。沼气池旁的窑洞外墙上,是一幅褪色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招呼大家在这里合影,他说:“这画也40年了。”

40年很漫长,有的人变了很多,有的人不变初心。习近平是后者。陕北始终是他的根。“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用习近平自己的话说,这种“黄土情结”在他心里,让他遇到困难时,就会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铭记苦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几十年来被无数中国人引用,以表达对民族和国家深厚的情感。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深知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他选择了铭记这份苦难。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中国落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此两国国运殊途,中华民族跌至历史曲线的谷底。120年后的2014年,又逢甲午,中国早已走出了屈辱的困境,但民族复兴仍在路上,仍是进行时。在这一年的公开讲话里,习近平两次提到“甲午”。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说:“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4个月后,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说:“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没有人可以选择历史,但每个人都可以把握今天。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卢沟桥事变77周年纪念仪式;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出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往前回溯10年,2005年,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的任上,参观了大型纪念图片展;再往前10年,1995年,习近平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出席了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这是习近平在1991年说过的话。那一年,福州一家房产公司准备拆掉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建商品房。一名市政协委员给刚到任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写信,并在《福建日报》发表了《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的文章。习近平看到来信后马上要求暂缓拆迁,核实情况。1991年3月,习近平来到林觉民故居,问身边的福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习近平言辞简洁:“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一处铭记了为救国难、与妻诀别、慷慨赴死的历史见证物,从此得以保留。

铭记苦难,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落幕半个月后,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用“中国梦”一词描述了他心中的未来。“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多次阐述了“中国梦”的不同含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初,他的讲话里出现了300余次“中国梦”,其中的亮点包括,“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他已经把那份“黄土情结”,放在了自己的“中国梦”里。正如那首歌所写,“看这锦绣河山,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于民

大锅饭里的平民情怀

“我们工作不仅需要对上面负责,更要对群众负责”

2014年1月2日,《河北日报》整版刊登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长篇通讯,再现了30多年前习近平在正定的日子。

1982年4月,一辆绿色吉普车开到了正定县委大院。一个身穿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李的高个年轻人跳下车来,他就是28岁的习近平。起初,人们对这个从中央军委来的年轻人不以为然: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

习近平就住在办公室里,白天办公,晚上休息。老房子有些潮湿,习近平常把褥子拿出来晒晒。他的褥子打着各色各样的补丁,那叫一个五颜六色。副县长何玉说:“机关干部都好奇地数,据说有100多块补丁,但谁也没有肯定答案。”最后,县委办的一名干部揭开了谜底。他的爱人曾帮习近平拆洗过一次褥子,知道那不是补丁,褥子本身就是用旧衣服的布料拼接成的。他想买一块布,让爱人做条新的,习近平说不用:“这褥子挺好的。”

习近平住得将就,吃得也将就,机关食堂的“大锅饭”是他的最爱。用他自己的话说,“吃大锅饭”好。一是可以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工作。可谓一举三得。招待上级来人时,习近平也不摆阔,总是拿出扒糕、猪头肉、荞麦面饸饹待客,也就是他常说的“正定宴”。客人要是喝酒,那就上当地产的醉八仙、常山香。平日出门,只要不出城关,他就骑自行车。他说骑车也有3个好处:锻炼身体,接近群众,还节约汽油。

1985年,习近平从正定调任福建厦门。在省会福州停留期间,习近平在住宿、伙食方面没提过任何要求,接待部门仅仅做了一些北方口味的馒头、面条,算是他受到的照顾。去厦门报到时,本来有专车送,但他自己搭便车走了。

后来,习近平从厦门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在宁德,他当了一次“击鼓升堂”的“县太爷”。1988年12月20日,宁德地区领导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霞浦县委党校举行,习近平和霞浦县的领导一起在此接待来访群众。习近平的第一个接待对象是县公交公司的职工舒穗英。她说霞浦县对台部在她屋子旁的河边建房,导致河道淤积。9月间,一场洪水冲进她家里,带来不小损失。她要求县对台部负责清理河道,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习近平听后,就和县领导到舒穗英家里察看,提出了处理意见。那次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面作出答复,其余的限定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在当天的总结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整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