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经济学人

印度人口问题,未来面临挑战【3】

2013年06月09日10:50来源:海外网字号:

数量和质量

在未来的十年里,印度劳动适龄人口(年龄介于15岁至64岁之间的人)将会增加1亿2千5百万;在此基础上再过十年,劳动适龄人口将会再增加1亿零3百万。考虑到这一情况也就可以看出印度所面临的挑战有多大了。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增加的劳动力中有三分之一将会来自非常贫穷且文化程度极低的北方地区,其中主要是北方邦和比哈尔邦。

并非所有的劳动适龄人口都会流向劳动力市场。现在,年龄介于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26%仍在接受教育,未来这一比率可能会更高。而一些成年女性会呆在家里做全职家庭主妇,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女性参加工作。以亚洲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一比率较低。但是,在未来的十年,印度可能仍然需要创造大约1亿个全新的工作岗位。

在2002年至2012年的经济繁荣期,中国服务业和工业领域的就业岗位净增长为1亿3千万。但印度并不是中国。最新的调查显示,在2004—2005年度以及2009—2010年度,印度的就业净增长为零,与之前五年相比是巨大的退步。前五年,印度创造了6千万个工作岗位。

这些数据也许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耸人听闻。有些人自愿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也是没有新增工作岗位的部分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决定不去找工作,可能是因为连续的几个丰收年使得农民不再急需额外的收入。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有所上调,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就业保障法》的政策保证,但是至少也可以看出就业市场没有就此崩盘。除了这些警示信息,新闻头条的数据仍然让人感到忧虑。即使是经济繁荣期,印度也几乎没有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现在,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农村地区的穷人可能会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沮丧,这样流向城市的人口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受到影响。据一些人预测,印度每年新增的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两倍之多。在巴特那一所还未建完的私立大学,大多数毕业生对于未来的工资要求都很低,大约每月500美元。即便如此,导师们都担心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工作。

但是,问题并不仅仅出在工作岗位的数量上,工作岗位的质量也令人担忧。统计数据证实了肉眼在印度所有城市能够看到的一切。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大批保安、日工、报童、脱蜡工以及在电梯里坐着板凳负责按楼层键的人。在印度,85%的打工者都是在员工少于十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非正式”公司工作。有11%人的是在正式的公司打零工。只有16%的印度人说他们有固定收入。那些从事非正式工作的人往往都很贫穷。官方对于2004—2005年度数据的研究显示,80%的非正式工人每天的工资水平低于国家最低标准1.46美元。当然,印度也有一些好工作,比如说IT公司。但是在全国近5亿工作岗位中,只有几百万来自IT业。

所有的问题似乎都与制造业不景气密切相关。尽管有23%的印度工人可归于从事“工业领域”(在中国,这一比率为30%;在印度尼西亚,这一比率为22%),但是近半数的印度“工人”都是建筑工;而在印尼,这一比率只有四分之一。余下的半数工人几乎都从事“制造业”这一子范畴。但是他们的工作与现代机械、技术和培训无关,而培训对那些被印度教育制度抛弃的非技术工人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在从事制造业的印度工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仍在尚未通电的车间工作。

很明显,问题出在“缺失的中间阶层”。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有小型工厂提供的,而绝大部分附加值都是由几家掌握尖端科技的大型公司创造的。相对于人工,这些大公司更喜欢使用机器。其中的一些大公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塔塔之子集团和马恒达集团。这些大型公司中的绝大部分都迫切地想向国外扩张,而不是在国内建厂。截止到2012年3月,近五年以来外国人每向印度制造业直接投资一美元,印度当地公司就会向国外制造业投资65美分。自2005年以来,工厂(不包括极小型工厂)提供的工作岗位有所增加,但是只增加了280万。

印度制造业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更倾向于建立高端工厂,比如大众斥资5亿7百万欧元在印度建立了一个满是机器人的工厂。这项投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此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更多的资金流向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利丰是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其总部位于香港。该公司从亚洲采购货物,然后销往西方国家,比如将货物卖给像沃尔玛那样的零售商。在利丰公司采购的货物中,有5%来自印度,而近20%都是来自东南亚。

分享到:

(责编:王栋、于海军)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国际频道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