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9日10:50来源:海外网字号:
人口激增后曾现短暂繁荣,后又回归原点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繁荣期,人们都在谈论印度即将到来的“人口红利”。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们把印度各地(如比哈尔邦)的人口激增看做是一场诅咒。美国环境学家保罗?欧利希和安妮?欧利希二人合作编写了畅销书《人口炸弹》。该书支持马尔萨斯人口论,开头便写道“那是在德里一个奇热无比的夜晚”,书中更是充斥着一系列的“人,人,人,人”,让读者不寒而栗。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实行了强制性绝育政策。印度统治王朝的继承人桑贾伊?甘地心狠手辣。他在德里附近成立了切除输卵管手术集中营,那里的一名医生吹嘘他一小时能做完40个绝育手术。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者提到了东亚的发展经历,以及东亚在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后带来的人口红利。当时,东亚的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受供养人数与工作人数的比率也逐渐下降。存款比率的相应增长使得人们可以进行更多投资,从而给雇佣大量工人的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使得他们有钱给工人发工资。另外,存款的增多也帮助数百万人脱离贫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的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在2005年至2006年前后,印度也看到了类似的人口红利的前景,这也是投资者对印度普遍表示乐观的主要原因。印度人口红利出现的时机尤为鼓舞人心:恰逢中国的劳动力人数出现下滑之时,印度的劳动力人数正到了激增的时期。
如今,很多人都在担心印度正在挥霍其“人口红利”带来的大好机遇,部分原因是由于印度的经济仍然畏缩不前。今年,其经济增长率为4.5%,与2005年至2006年前后的最高值相差一半。工业产品出口率为27%,而其他亚洲发展中大国的这一比率为40%至47%。高通货膨胀率使得众多家庭在存钱时多选择实物资产形式,而不愿进行金融投资。这样做的代价显而易见。由于制造业产品极少出口,印度长期存在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弊病。另外,在过去的十年,印度所创造的正式工作少之又少。
长期以来,印度的领导人都在强调他们要致力于就业问题,但是对于迅速创造就业机会所带来的经济动荡,他们却表现得有些不耐烦。在增加总就业量的过程中,某些特定产业和地区的就业情况经常会遭到破坏。中国的决策者接受了这一现实。但是在印度,政客们却更倾向于实行《农村就业保障法》这样的政策来缓和经济问题。《农村就业保障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主要是为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并为穷人提供津贴。
目前,印度的外债不断激增,已经到了政府难以承受的地步,而社会福利开支却不断遭到削减。有人担心失业有可能会不定时地引发社会动荡,自2011年以来有些城市已经出现过了类似情况。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抗议者都是年轻人。抗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支持反腐运动领袖安纳?哈扎尔,有些是为了表达对德里出现的一系列强奸案的憎恨。但是,抗议活动却平添了一股年轻人特有的不确定性。
2012年,关于公共财政方面的一项官方报告指出,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的增多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动荡”。拉胡尔?甘地已经做好准备于2014年的大选后接管现在执政的国大党。面对当前的情况,他称之为“愤怒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想要就业的迫切需要”。政府经济顾问拉古拉姆?拉扬说,就业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或许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已经觉醒了,但是这会不会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