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7 05:15: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年終歲末,中國經濟在減速換檔中又艱難走過一年。面對新常態,管理層告別“砸錢提速”的舊方式,採取了“定向調控”、簡政放權、改革創新的新思路來實現經濟穩增長。專家指出,未來需要不斷深化體制改革,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定向投入調結構
面對經濟下行,中央政府沒有重蹈放水貨幣刺激經濟的老辦法,而是在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實行定向微調,促進結構優化,為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經濟運行能夠實現總體平穩,一個重要的經驗是在區間調控下實施了定向調控,這也是一種結構性調控。
專家指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增質提效,簡單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已經過時,通過改善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料、制度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激活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才是正道。
為實現上述目標,被喻為“噴灌”與“滴灌”的定向調控今年頻頻發力,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大力度進行棚戶區改造與保障房建設﹔加大高鐵建設力度﹔加大力度進行小微企業減稅,以及全國范圍內的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貨幣政策方面,兩次針對特定金融機構的定向降准以支持三農領域和小微企業﹔定向降息措施,例如降低金融機構正回購利率﹔央行給國開行提供了1萬億元的再貸款,主要用於棚戶區改造﹔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新工具,例如補充抵押貸款(PSL)與中期信貸便利(MLF)等。
業內人士評價,這些定向調控措施一方面補強了經濟結構中的一些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抑制了過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
改革創新釋紅利
目前,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表現在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就業與居民收入增長較快,消費熱點繼續保持熱度,化解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專家指出,這與政府簡政放權、給企業減負和開放創新的改革措施分不開。
今年以來,政府繼續大刀闊斧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探索規范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以有效規范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過多染指市場。同時,進行財稅改革和價格改革,為企業減負。
“未來創新紅利有技術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包括引進國際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經驗等,同時,建立自主創新機制,提升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對於體制創新,李克強表示,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拿出“權力清單”,講清政府應該干什麼﹔給出“負面清單”,指明企業不能做什麼﹔理出“責任清單”,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懲假冒偽劣行為。通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擁有創業空間,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熱潮。
發揮投資“撬杠”作用
在挖掘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發揮投資的“撬杠”作用在當今依然不可或缺。“盡管有疑義,但不可否認,投資仍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國務院研究室司長向東表示。專家認為,為了穩增長,增加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關鍵是要把握好資金的投向。
今年國家推出了大量投資舉措,首先是加大棚改工作力度,其次是鐵路建設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再者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兩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農業、服務業發展。
不同於以往大面積鋪攤子的做法,新常態下進行的投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以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賈康將這種新型投資比喻為“聰明投資”。
“以增加有效供給的選擇性‘聰明投資’,著眼於和發力於‘補短板、挖潛能、轉主體、增活力、提效率、可持續’,促進穩增長、促改革、優結構、護生態、惠民生。其核心內容是充分利用我國可用、可觀、可貴的選擇性投資空間,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理念,從解放生產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出發,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改善生態民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落腳點,爭取使‘新常態’對接一個盡可能長的‘中高速’而‘質量升級’的增長平台期。”賈康說。(羅蘭)
經濟運行 經濟轉型 經濟社會發展 撬杠 短板 經濟可持續發展 小微 三農 簡政放權 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