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資訊>>國家公祭日>>最新消息>> 正文

讓建筑述說民族劫難 憶江東門紀念館老館設計歷程

2014-12-10 13:52:42|來源:海外網|字號:

\

\

  據龍虎網報道,1985年,一座以灰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基調的建筑在南京江東門建成,這就是震撼過無數來訪者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老館,被譽為“一部由石頭壘成的史書”。這座紀念館的設計者就是當今中國建筑界的泰斗級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劫難的歷史永遠不會也不應磨滅。”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前,回想紀念館的設計歷程,齊康說,“紀念館的建立是為了銘記那段難忘的歷史,建筑的語言不可能說完,永遠也說不完……”

  接下設計重擔, 要用作品告慰30萬 無辜死難者

  1937年,當日軍開始對南京進行瘋狂屠殺時,德國友人拉貝與他手下一位年輕的建筑師,踏著碎磚瓦礫,在殘垣斷壁的廢墟中解救了一大批正在屠刀下苦苦掙扎的生命。這位年輕的建筑師,就是齊康的父親齊兆昌。

  47年后,這位建筑師的兒子,肩負起了設計一座紀念性建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重擔。

  “1983年秋,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紀念死難同胞,最初是由南京市設計院做的設計方案,后來我的學生找到我,問能不能用更新的手法來表達,我回答‘可以’。”當時的齊康很爽快地接下了這個重任。

  時隔30多年,回憶起當年接下這個設計任務時的情形,齊康記憶猶新。設計方案時,他與合作者曾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隻設計一幢紀念建筑,內部陳列歷史的實証和圖片;另一選擇是將整個場地作為災難地,做整體環境設計。最終他們採取了以環境設計來表現歷史劫難的方式。“之后,我們全身心投入,想以這件作品來告慰30萬被屠殺的無辜死難者,告慰死難者的家屬,告慰我的父輩們,並以此來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這場民族的災難。”齊康回憶。

  看著累累白骨回憶歷史,確定“生與死”的主題

  齊康認為,建筑可以是華麗的,也可以是簡朴的;可以是活潑的,也可以是庄重的;可以給人們以激情,也可以給人們以壓抑感,這些都需要通過不同要素的組合,並配以不同的環境氛圍來實現。紀念館如何體現“劫難”“壓抑”“悲憤”的氛圍?

  1984年秋的一天,下著小雨,齊康來到工地,看著奠基碑邊挖掘出的堆堆白骨,兒時的回憶又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日軍侵佔南京時我才6歲,隨母親逃難到了祖籍浙江天台。父親在金陵大學工作,留在苦難的南京城中。在安全區,父親和同事們幫助了許許多多的難民,他自身險些遇難。幼時經常聽父輩們談起那一段劫難的經歷,每次都感到沉重和悲憤。”齊康回憶說,為了在設計中體現“劫難”、“壓抑”、“悲憤”,他決定用‘生’與‘死’來表達建筑的中心思想。

  在設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齊康正在進行雨花台烈士陵園紀念館、碑的創作設計。他說,“生”和“死”的主題不只是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有,同樣在雨花台也有“生”和“死”的哲理概念。后者是為了紀念為了人民解放,為追求共產主義的理想而被反動統治者殺害,英勇就義的革命先烈們。而南京大屠殺中30萬無辜平民被殘害,確是前所未有的劫難,30萬這個“數量”可以從一個側面表達這場劫難的程度。

  突出空間設計,讓場地、牆、坡道和雕塑蘊藏巨大力量

  在齊康看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傳統的紀念館最大的不同是摒棄了對稱、直線這些元素。

  “我們需要有感覺的空間,有感覺的實體,更要有組合的手段和場所的表現力。”齊康說,為此紀念館除了陳列作品外,還要借助於場、牆,以及借助於空間的氛圍,特殊的序列,給參觀者一種歷史災難的顯現,總之建筑物、場地、牆、樹、坡道、雕塑等都成為整個表達環境氛圍的要素。

  場地的設計至關重要,處理得當會產生使人震撼的感染力。紀念館的“場”被設計成由無數卵石構成,卵石地面寸草不長,形成荒涼、悲戚氛圍,呈現出劫難當時的情景,象征死亡。而在沿邊以及石台階上種上草皮,給人一種生氣,一種“生”的追求,形成強烈的“生和死”的對比。齊康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人聯想到,人民經歷這場劫難后,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更激起了中華民族抗日的怒潮,最后終於戰而勝之。

  牆的設計有兩種,一種方整有力,如入口處方整有邊的牆上刻著鄧小平同志對紀念館的題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緊接著入口處迎面的牆上用中、英、日三國文字刻著“遇難者300000”的黑色字樣,庄嚴而凝重,代表了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公布的實証和不忘國恥的決心。另一種牆凹凸不平,高低錯落的遇難者的浮雕牆,長達50米,直至遺骨陳列室。

  而在二期工程的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以“古城的災難”為主題的大型雕塑。

  “雕塑的構思難度最大的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在參觀者面前。群雕,在較遠處是難以看清的,歷史上有許多群雕均有此缺陷;單體雕塑,又難以表現其深刻的內涵。怎麼樣用最簡潔的建筑語言和雕塑來體現造型的意義呢?”齊康回憶說,經過反復的思索,最后還是選用他慣用的手法——體塊錯位。死難者的頭顱、被活埋時掙扎的手,殺人時砍斷的戰刀、殘破的城牆、槍炮設計的痕跡等組合在一起,組合體的各部分以不同的比例使參觀者得到視覺上的統一。

  “如果說一期建筑的構思是用場地、牆、墓塚似的紀念館來表達生與死,那麼二期工程的構思是表達痛與恨,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齊康說。

  民族的災難促使我們覺醒和奮發

  1985年,“一部由石頭壘成的史書”——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終於建成。1995年,紀念館又進行了二期工程擴建,此后又再次進行過擴建。

  從1984年到2002年總共三期紀念館的設計,齊康延續了“生與死”這個主題,紀念館建成之后,他曾無數次回到場館走走看看。

  齊康說,紀念館呈現的一切都表述著當時的情景,它只是血淚歷史的一個片段,歷史的永恆和真實將永遠提醒著人們,民族的災難促使我們覺醒和奮發,祖國的繁榮和強大團結是我們尊嚴和幸福的保障……建筑的語言不可能說完,永遠也說不完。

  “歲月雖然走過了77個年頭,但時間的流逝割不斷也洗不清民族的傷痛,特別是南京人民心中的創傷。不管是紀念館的建設還是公祭日的設立,都是為了銘記這一難忘的歷史,教育后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齊康說。

(責編:邢若宸)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劫難,齊康,1983年,江東門,建筑語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法國官員回應薄熙來在法別墅處理情況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劉鐵男案今宣判 其情婦遭生命威脅后舉報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