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13:49:32|來源:海外網|字號:
據龍虎網報道,南京水西門大街上平地聳立著一組灰白色的建筑,這組建筑承載著南京的黑色城市記憶,背負著現代中國一段沉重的歷史——這就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盡管時代瞬息萬變、物是人非,南京仍保留著這塊地方,為南京大屠殺建館立碑,國務院將這裡頒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遇難同胞紀念館如一塊堅硬的石頭,以堅忍、肅穆的姿態告訴世界:我們不是一個健忘的民族。
遇難同胞紀念館不僅是我國抗日戰爭系列博物館中第一座紀念館,也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和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他親筆題寫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十六個大字。
1985年8月15日,在開館當天,就有日本勞動者交流協會參觀吊慰訪問團來訪,這是紀念館落成后來訪的第一批日本人。訪問團成員進館后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我們是向中國人民賠罪來的!”
自1985年正式開館30年來,遇難同胞紀念館先后實施三次改造擴建工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公共紀念場館體系,聲名、影響力傳遍海內外。
1995年進行第一次擴建工程,新建悼念集會廣場和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殺主題的藝術品,主體擴建項目遇難同胞名單牆建成后,海內外媒體作了大量報道。每年的清明節和“12·13紀念日”,中日兩國的僧侶們,都要和部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遺屬們一起,在“遇難者名錄牆”前為逝去的先人祈禱。
200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第二次擴建遇難同胞紀念館,於2007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殺30多萬同胞遇難70周年紀念日如期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去年12月31日,遇難同胞紀念館第三次擴容工程(四期工程)正式啟動,總體定位是在現有的“歷史”與“和平”兩大主題上,以“勝利”為主題大規模擴容,將於明年9月建成開放。
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加入“勝利”元素,彰顯了南京文化多元性需要,是對“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再次提升,將與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形成南北呼應,詮釋中華民族復興所走過的艱難而偉大的歷程,也是對以安倍為首的一批日本當權者在歷史問題上開倒車,破壞東亞穩定,企圖挑戰戰后國際秩序的有力回擊。
遇難同胞紀念館先后被中宣部命名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被團中央命名為首批“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被中央文明辦命名為“全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2004年5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遇難同胞紀念館視察,看完整座紀念館后,胡錦濤同志神情嚴肅地對我說:“這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慘痛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及李慧獨家供稿
勝利,建筑承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歷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