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04:19: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最近一件事兒讓很多體育迷覺得很興奮:已有36年歷史、一向以時政為主要內容的《新聞聯播》,居然開始在國內和國際兩個“聯播快訊”的時間內插播體育新聞了。
比如12月7日晚,國內的新聞是在海南三亞舉行的中華龍舟大賽總決賽﹔而國際的體育新聞則更加諧趣,是紅牛F1賽車隊的獎杯被盜之事。再往前,“球王”貝利住院、梅西打破西甲紀錄、“昭和棋聖”吳清源去世等消息,都上過《新聞聯播》。
為什麼很興奮?因為《新聞聯播》的性質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樣的一檔節目中開播體育,無疑讓很多體育迷感到“春天來了”。
眾所周知,在中國,體育的輿論氛圍和土壤並不算良好。在應試教育機制下,“搞體育”的往往不是太受重視。在學校裡,“體育生”沒有“好學生”受歡迎﹔在家長的心裡,搞體育也最多是“業余愛好”,絕不能喧賓奪主,孩子學習好才是正途。
一方面,這可能有以往專業體育機制限制了很多人的平衡發展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覺得體育“沒用”,不會給孩子加分,也不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實際利益。
這和西方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美國,從中學到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物一定是橄欖球隊長、籃球隊長或者賽艇隊長﹔在歐洲,會踢球、踢得好的,才是真正的“萬人迷”。有人會從文化上追溯根底——君不見,希臘史詩、文藝復興的油畫和雕塑,也都在歌頌“身體的美感”。
中國似乎一直在這方面有點兒欠缺。但諸如梁啟超、魯迅等近代以來的思想巨人,無不視體育為重器。毛澤東也於1917年即寫下過《體育之研究》,其中就有著名的“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主張。
我國很多東西,似乎還是習慣“自上而下”地推動。男足進了世界杯,足球就熱一陣﹔劉翔拿了奧運冠軍,一時間全國的中小學體育課裡就都加上了跨欄一項。
《新聞聯播》裡開播體育,也可以看做是這種方式在輿論界的延伸。至少,這標志著國家重拾對體育的重視了。去年3月,該節目預告了當晚國足的比賽,結果有超過1億的觀眾收看了這場比賽的直播節目,創下新紀錄。
在很多項目的“舉國體制”開始鬆動、職業化發展又不夠成熟的今天,僅僅依靠一個新聞節目改變中國體育的困境,肯定是不現實的。這背后,有青少年培養體制的問題,有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的問題,有教育體制改革的問題,更有思想觀念轉變和全民健身觀念形成的問題。問題既然是系統性的,那麼解決起來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但至少,一整個湖面的冰要消融,總要從一個地方鑿洞開始——將體育植入新聞聯播,可能就是這麼一個“破冰”的嘗試。(申孟哲)
關注·體育事業
新聞聯播 體育之研究 體育生 體育新聞 體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