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外媒集萃>>讀者文摘

讀者文摘:DIY的樂趣

2013年05月30日14:41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5月2日電 《讀者文摘》雜志發表題為《DIY的樂趣》的文章。

全文摘編如下:

為什麼我們都更珍惜自己動手制作的東西?——盡管它們“慘不忍睹”?

當即時混合蛋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榮登美國貨架時,經銷商們失望了。具有開拓精神的消費心理學家Ernest Dichter 來到家庭廚房中做調查。在採訪主婦時,他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即時混合材料讓烘焙看起來太過簡單,烹飪的價值下降了。根據Dichter的建議,下一代的混合物中還需要一樣東西——新鮮雞蛋。他們被當做“熱蛋糕”銷售。

這個故事能說明現代社會消費者人群中的奇怪現象。經濟學的正規理論要求我們應該更傾向於能減少工作量的事物。正如越來越的我們把自己標榜成財富多、時間少的人,我們更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前者身上,而不是后者。但人類行為並不是每次都符合經濟學理論。“人們有這種強烈的、內在觀點,那就是——付出的努力與質量成正比。”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Michael Norton指出。

這種觀點同樣深入動物的精神世界中。1962年,加利佛尼亞斯坦佛大學心理學家Douglas Lawrence和Leon Festinger做了一個老鼠實驗。實驗顯示,同樣的食物放在不同的高度,老鼠更希望能得到放在高處的食物。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一條鐵律:爬的樹越高,越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水果。這道理顯而易見,因為競爭力少。

在工業革命時期,事情有些走偏。許多得以延續發展的事物變得機械化——這是一項有爭議的過程,能夠將即時混合蛋糕達到最高水平。然而,我們的思維過程進化的相對慢一些,導致了混合蛋糕“誤區”,這同時迷惑了市場。“你可以讓人們相信如果你投入了精力,結果會收效頗高,”Norton說道。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后來取得的巨大成,他稱把這個現象稱為“宜家相應”。

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其宗旨就是將勞動消費轉移到買家身上,從而贏得大眾喜愛。今年,Norton和他的同事Daniel Mochon 和 Dan Ariely開始尋找它的成功之處。

在一系列的實驗中,他們讓人組裝宜家的盒子——一項無聊又普通的任務——或者是做非常有意思的活動,例如折紙或搭樂高玩具。隨后,參與者不得不對他們的制作產品喊價。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人們對自己的作品喊價更高,盡管它們只是一個簡單朴素的宜家盒子。當開始競標折紙時,他們把自己折出的青蛙或者小鳥喊出了和專家所做的一樣的價錢,盡管一些參與者隨后把他們的杰作稱為“幾乎毫無價值的爛紙”。

但是,究竟是不是應為親力親為而使得事物的價值變高了?1980年,經濟學家Richard Rhaler 提出了一種很有競爭性的解釋。正如“捐贈效應”一樣,這種效應強化了我們在某件事上花更多的時間觀念。為了驗証這個結論,Norton和他們同事讓參與實驗者吧搭好的樂高玩具拆掉,這樣能夠讓他們再這事上花更多的時間。結果是,他們不在覺得這些東西的價值比簡單的定做產品更高了。那些被迫放棄半成品的人也同樣不再覺得這些產品的價值比專業產品更高。

得到的啟示:通過實現自身價值而產生的勞動果實,是否已作為動力被工作利用?另一種工業革命產生的效應即是,把成產過程分開,每個工人隻負責生產線的一部分,這意味這沒有一個工人會產生成就感。

但是,Norton指出,在工作方面,“宜家效應”同樣暴露出了一些弊端,“當你自己發明了一些事物,你會相信它們是最棒的,因此你也許很難看到其他事物的價值。”

“宜家效應”說明了,有些事情比沏一杯茶更值得仔細斟酌。最好自己動手,畢竟,隻有你真正懂得該怎麼做。

作者:Laura Spinney

譯者:邢若宸

分享到:

(責編:林浩)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