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就像在中国大地上爆炸了原子弹

2017-06-07 10:40:01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40年前,40岁的他走进教育部高校招生会,和邓小平走进了同一场历史转折中。恢复高考的文件经他之手起草,经邓小平之手一锤定音,在那个特殊年份里,成为冬天的第一声春雷。

身为记者,有机会认识一种人,曾主导过我们命运的人。杨学为就是这样的人。

40年前的6月,40岁的他走进教育部高校招生会,和邓小平走进了同一场历史转折中。恢复高考的文件经他之手起草,最终经邓小平之手一锤定音,在1977年那个特殊年份里,成为冬天的第一声春雷。

从那至今,又一个40年,杨学为的人生再没离开过高考,国家教委招生处处长、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教育部(1998年改名)督学……与之相应的,是40年来1.08亿人闯过了高考的大门。

人们会忍不住想象,那些主导过我们命运的面孔是什么模样?京城一隅,门开处,是一位眉目慈祥、言谈理性、思路清晰的老人。

1496803318815517.jpg

“高考的废与立,是国家乱与治的先声”

1977年4月,教育部借调我去参加高校招生会。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参与一件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大事。

6月29日,招生会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召开。教育部提出的《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草稿)》,只在肯定“文革”的前提下,作了个别修改。这个意见稿,自然引起大家的激烈反对。开完会,秘书组让我起草领导的总结讲话稿。我就根据会上多数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理解,通宵达旦写了个草稿,把“四人帮”批了一通。结果,总结会不得不推迟到下午,领导亲自改讲话稿,通篇都是“高举”“到底”之类的词,而招生工作的重大问题一点都没涉及。

最终,教育部送给国务院的报告还是一个旧东西——继续实行“四人帮”那一套,不考试,政审第一,搞推荐。

当时哪会想到还有第二次会议,说得直白点,邓小平没恢复工作前,谁知道会怎样。但在招生会结束前夕,传来了爆炸性消息:邓小平复出了,而且自告奋勇抓科教!8月,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参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发言非常踊跃、大胆。

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的査全性老师石破天惊地提出:马上恢复高考,已经耽误太久,不能再耽误了。这个话题一挑明,大家都很激动。邓小平见状,大受触动,唯一担心的是招生会已经开过了,今年还来不来得及,就问坐在旁边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刘西尧回答说,假如推迟开学就来得及。邓小平当即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座谈会第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于是,教育部紧急通知,8月13日召开第二次招生会。一年之内,两开招生会,只此一次。9月中旬,会议简报、招生意见讨论稿陆续送到了邓小平手里。邓小平看到依然苛刻的政审条件,极为生气,先严厉批评了刘西尧,接着连说3个“繁琐”,大笔一挥全部勾掉,“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0.jpg

1977年,邓小平拍板推迟开学、恢复高考。教育部紧急召开当年第二次招生会。图为相关文件。(杨学为供图)

后来,我们起草小组就一字不差地照抄了他的这段话。邓小平的亲自掌舵,促使第二次招生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废除推荐,恢复考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按分数择优录取。

今天回想,还是要说:邓小平真正了不起!媒体常说,此举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我要说:何止!恢复高考改变的何止是个人命运,更是国家命运。1966年6月18日,北京中学生发表了两封公开信,要求废止高考,这先于《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又先于拨乱反正。高考的废与立,是国家乱与治的先声。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