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内陆核电”之续问
2017-03-17 08:16:44 中国经济周刊3月5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努尔·白克力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重申“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十三五'期间,没有内陆核电要开工的任何决策层面的意见。”
1.湘鄂赣等内陆核电站的水源如果不是长江水系,那将是什么水呢?众所周知,内陆核电之所以备受争议,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内陆核电站正常运行时的安全要求、排放标准是否和沿海核电站一样达标”,而是一旦发生核泄漏之后,内陆核电的严重后果无法承受:源源不断的核污水沿江而下,必将危及8亿中国人(包括南水北调之后的北方地区)赖以生存的水源,进而会引发土地危机、粮食危机和社会稳定问题等等。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这么大范围的危机?
福岛核电站是近在眼前、最生动有力的镜鉴。日本是世界核电强国,也是机器人等高科技发达的国家,然而至今控制不住核污水源源不断增长。因为核反应堆需要一刻不停地“注水冷却”,早在2014年初福岛核污水就已累积到50多万吨,厂区核污水罐堆满为患,不得不排向大海,所幸福岛核电站地处海边。但现在看来,一个太平洋似乎也不够稀释这些源源不断的核污水:早就有媒体报道“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已发现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海洋生物变异”等等。为阻止地下水流入厂区,曾被寄予厚望的冻土墙计划在实践中失败,最近启用蝎形机器人调查核反应堆内部情况也失败。事态之棘手正朝着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几年前的“预判”发展:真正搞清反应堆内部情况至少要到2020年以后,而“取出燃料碎屑”这一核心工作至少要到2045年才可能完成,核电站退役则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后。
为何情形会如此糟糕?不是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不作为、低效率,而是现阶段全世界在应对核事故后的污染控制上,还有太多的科技空白和无奈。比如,现有的机器人技术无法承受高温、高湿、高辐射的严酷工作环境。尽管日本早已向全世界征求解决方案,但至今无解,未来何时能有,也不得而知。在此之前,除了“不断注水冷却反应堆、无休无止地产生核污水”,别无他法。
当前无论二代还是三代核电技术,都无法100%保证不出核事故。那么“内陆核电安全性有保障”的结论绝不能建立在“核电站不会出事”的乐观臆想之上,不能低估核事故处理的极端复杂性。当然,每个能源行业都有“出事”的可能,之所以对核电站“出事后的应对能力”要特别重视,就是因为核事故的后果实在太大,甚至是超出国界。媒体上常见核电管理部门的某些领导经常拿“核电站出事概率”与“飞机失事、煤矿出事等概率”进行类比,并以低于后者而努力让人们接受“相对安全”的概念。这种类比能否站得住脚,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对此做了非常好的回答:“不妨将事故发生概率假定为亿分之一,如果这样的概率是指交通事故的话,我们可以说,此交通工具是安全可靠的。但如果是指核电事故的话,很难讲是安全可靠的,因为核电事故一旦发生,后果是毁灭性的,事故风险太高。”因此,只要满足我国内陆地区的能源需求有替代方案可选,各种能源方案下“出事后果”的承受能力必须要纳入综合考量和评估之中。
作为权威部门的负责人,国防科工局有关领导既然说到“有能力保障内陆核电安全、不会污染长江水”,那么,很有必要拿出可信可行的技术支撑材料让大家了解:
● 一旦长江流域的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涉及到数千万人口、涉及到上下游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应急预案是怎么制定的?如何确保行之有效?因为,类似湘鄂赣这样人口稠密地区的核应急响应,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且要在内陆核电上马前就拿出周密可靠的应急预案,不能等“出了事”再说。
● 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难题并非是“沸水堆”独有,目前还没有已实践验证的可靠技术可以担保压水堆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么,我国湘鄂赣核电站如果发生了核事故,提供冷却水的水源是什么?如果不是取自长江水系,如何确保巨量冷却水源源不断地供应?如果不是排向长江水系,又是排到哪里去呢?如果是建设一个与长江水系完全隔离的、专为核电站享用的独立水系统(比如“人工罐”“人工湖”“人工河”之类),那么到底能提供多大水量、能接受多少核污水量、怎么应对“一个浩瀚太平洋都难以承受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无休无止”的难题呢?这些重大问题都必须有科学数据和成熟可靠技术的支撑,不能凭“核电站永远不会出事”的乐观臆想或科学幻想来“一言以蔽之”。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