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徐世昌,日记里的秘密

2016-02-18 08:42:31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50多年,上百本,近200万字。徐世昌的日记从1885年开始,一直记到1939年他辞世前10多天,在一本又一本泛黄的日记中,完整记录了他的宦海沉浮。

  小站演习嗅出危机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这是中国建立近代化军队的最初尝试。徐世昌也做出了贡献。


QQ截图20160118164441


徐世昌五代孙徐定茂接受采访。(记者  傅聪  摄)

  当时,徐世昌已是翰林院编修。袁世凯邀请他前往小站,出任营务处的参议。在当时重文轻武的环境下,这无疑是“降格”。然而徐世昌与袁世凯相交多年,采用新式练兵方法的袁世凯又与自己见识相通,并且还可以增加收入。于是,徐世昌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段——在小站的两年。

  徐世昌本是文人,在小站要发挥特长。他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13册,筹划全军的训练及教育。校核兵书也成为他的一项工作。日记记载,北洋将领陆建章主持修订的兵书,就送到他那里校核。

  晚清政治腐败,军队里吃空饷的事很普遍,严重影响战斗力。小站新军的发饷独具特色:士兵操场站队,点名发饷,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事原是袁世凯负责,徐世昌来后,基本上接管了发饷工作。

  从日记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字:“晨起。会客。写信。看操。”打炮、打靶、列队、行军,体检、测外语、做饼干、奏军乐……出现在日记里的练兵生活,生动勾勒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创建场景。

  1898年,发生了戊戌变法。袁世凯一度被维新派寄予希望。据康有为年谱记载,康曾派学生徐玉甫到小站游说袁世凯,两人“相谈甚欢”。但徐定茂根据《徐世昌日记》推断,当时徐玉甫可能没直接见到袁世凯。“日记中写有‘晨起,回小站,去慰所,见慰亭(袁世凯),久谈。徐玉甫同来,留宿营中。’如果见了袁世凯,应该写‘徐玉甫同坐’更合理。”此后的日记里记载,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来了,见了徐玉甫。第二天,徐玉甫赶回京城。这想必是得到了袁世凯方面的某个重要信息。

  徐玉甫走后第三天,小站进行了防守为主的夜间演习。根据日记,这是徐世昌在小站两年间唯一一次夜间演习。“这说明徐玉甫的到来,让袁世凯和徐世昌感到某种危机。”此后,袁世凯进京,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要求袁发动兵变,抓慈禧、救光绪。这是戊戌变法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天徐世昌也在北京,日记中写道:“闻英舰逼近大沽。”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袁世凯回到天津,徐世昌则和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见面。徐世昌已经预见了维新派前景不妙,告诉这位维新派挚友尽快脱身。“徐世昌也好,袁世凯也罢,一开始他们就对形势都有预判,和维新派没有走同一条道路。”

  但徐世昌与维新派人物还有往来。徐定茂说,徐世昌的书信大多数毁于“文革”,但家里保留了一封梁启超写给徐世昌的信件抄本。当时,徐世昌已任民国大总统,梁启超修书称自己病重不能面谈,希望徐对某一军阀派系拿出强硬态度,等等。

  从“躲袁”到“哭袁”

  徐世昌和袁世凯关系至深。早年,徐世昌还在河南淮宁县任文案时,就认识了袁世凯。袁倾慕徐的才气,徐看好袁的志向,两人结为金兰之好。袁世凯曾送100两银子给徐作为进京考试盘缠。后来,两人在仕途上也多有互相支持之举。1911年,清廷搞“预备立宪”,请徐世昌当协理大臣,徐坚决请辞,逼清廷用袁世凯。辛亥革命爆发后,出面邀袁世凯出山的正是徐世昌。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将国务卿一职给了这位把兄弟。

  不过,到了1915年,袁世凯野心膨胀,蓄谋称帝,徐世昌却认为帝制不得民心。二人逐渐产生裂痕。袁世凯称帝后,称徐世昌等四人为“嵩山四友”,仿汉高祖时“嵩山四皓”,但徐并不买账,在日记中暗骂袁:“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他先去山东,又到河南。徐定茂说:“他就是为了躲袁。如果留在京津,袁世凯很容易找他。徐世昌有士人的格调,重友情,如果袁找他,他抹不开面子。”

  称帝闹剧仓皇收场。袁世凯病危时,电召隐居河南辉县的徐世昌见最后一面。袁世凯说:“菊人来得正好,我已是不中用的人了。”徐世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数十年老友一旦怛(音同达)化,为之痛哭。”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