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去or留 取消7%阈值成"最现实版"呼声

2016-01-08 09:00:06 证券时报
分享:

调整“T+1”交易制度为“T+0”,目前看仍不现实。最现实,也是折中的方案,是取消“7%”阈值,保留 “5%”阈值。

  熔断诱发锚定心理引致暴跌

  尽管A股有内在的调整需求,但熔断机制推后的的3个交易日中,有2个交易日因暴跌而被盘中停牌至收盘,的确不能说暴跌和熔断机制一点关系没有。机构普遍的观点是:现在的熔断机制加速了市场下跌,加剧了市场恐慌,并最终造成了流动性枯竭式暴跌。

  据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团队观察,当跌幅在2%-3%附近,一旦开始下探,跌速很快就达到5%,触发第一次熔断。当恢复交易后,买盘消失,卖盘汹涌,随机触发第二次熔断。从1月4日和1月7日的走势对比来看,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很明显,跌速更快。

  招商证券由此判断,A股暴跌的导火索是汇率连日贬值,特别是中间价的屡屡中幅调整,即便汇市也是存在快速拉升的现象。前次股灾后的投资者信心脆弱,草木皆兵。快速传播的简讯文化对投资者短期情绪的影响。而熔断机制中的(5%,7%)的数值触发了投资者锚定心理。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也说了,从1月4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却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1月4日和1月7日触发第二档阈值分别仅仅用了5分钟和3分钟时间,短短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量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对于散户而言,第一次熔断恢复交易时,直接效果是羊群效应,跟风杀跌。其实机构更惨,明知道杀跌不明智,但为了应对赎回,只能选择不计成本减仓,从而造成了踩踏。

  据媒体报道,众多基金公司已通过基金业协会向监管层汇报这一情况,其实券商资管和私募也面临着这一情况。

  知名私募管理人、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说了,金融市场最怕没有流动性,特别是高估严重的市场。熔断等于加速股灾的形成。投机的市场,本来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熔断相当于叫停鼓声。没有流动性,对于金融机构是致命性的,一旦遇到大规模赎回,又卖不出,后果非常严重!

  这里还有两个潜台词,一是不管是私募持有人,还是公募基民,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即大量赎回,具有极强的投机成分; 二是A股向来的高估值是以极高的换手率(流动性)来维持的,临时停牌恰好击中了A股的流动性这一死穴,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机构呼吁取消“7%”阈值

  事已至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国实施熔断机制的背景、配套制度,以及熔断机制的效应。

  总体来看,实施熔断机制的国家基本上是“T+0”交易,而且要么既无指数涨跌幅限制,也无个股涨跌幅限制,要么指数和个股必有一个无涨跌幅限制,如美国、韩国和印度。即便有个股涨跌幅限制,也是动辄30%的涨跌停板制度,如韩国。

  其实,熔断机制是为了规避指数或者个股大幅、非理性下跌而设计的,而我国个股已经设置了10%的涨跌停板制度。因此,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就认为,通过制度过多干预市场交易,造成市场交易频繁“启停”损失的是交易效率,对市场长远发展不利。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实施熔断制度时,多将熔断阈值分为三挡。美国为7%、13%和20%,韩国为8%、15%、20%,印度为10%、15%、20%。只有基准指数跌幅达到20%时才会将交易暂停至收市。

1

  相对而言,我国采用两档阈值:5%和7%。不仅5%和7%相距较近,而且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7%时即暂停交易至收市,这无疑放大了锚定效应、羊群效应和磁吸效应。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