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医”徐建华,为故宫疗伤

2016-01-08 08:33:27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64岁的徐建华至今还记得41年前,初到这里时的情景。那时这里叫修复厂,虽然没有高科技的门禁,但外人依旧进不来。高高的院门上有几排铜质镏金的门钉,其中一个是机关,只有摁一下那个门钉,院门才会自动打开。

  人物简介:徐建华,1951年生于北京,1974年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书画修复工作至今。曾参与《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的修复工作。2012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处看似平常的小院落,古朴的红墙上挂着一块颇具现代气息的牌匾——科技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负责修复受损文物的地方,也是整个办公区域中唯一设置了门禁装置的地方。隔离了游览区的喧嚣,静谧之外隐约透出一丝神秘和肃穆。


20_1_768


2015年11月17日,徐建华在故宫办公室接受环球人物专访。(侯新颖 摄)

  64岁的徐建华至今还记得41年前,初到这里时的情景。那时这里叫修复厂,虽然没有高科技的门禁,但外人依旧进不来。高高的院门上有几排铜质镏金的门钉,其中一个是机关,只有摁一下那个门钉,院门才会自动打开。

  40余年来,徐建华就在这座小院里与数不清的残损破旧甚至是满目疮痍的文物打着交道。这位老手艺人更像一名技艺精湛的医生,在他的精心修复下,无数古书画得以抵挡岁月的侵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师承装裱界的“梅兰芳”

  就在《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前不久,故宫举办了轰动京城的“石渠宝笈”特展。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画的真容,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在武英殿外排起长队。这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展出。展览的最后一天,直到深夜1点半,最后一批观众才得以入殿参观。

  1974年,徐建华来到修复厂时,《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主持修复的是他的师傅杨文彬。上世纪50年代,故宫从上海请了几位知名装裱师修复馆藏的大量古书画。徐建华刚来到这里时,这批老师傅面临退休,故宫急需尽快培养一批接班人。

  曾经在上海当过兵,能听得懂南方话的徐建华成了杨文彬的徒弟。杨文彬有装裱界的“梅兰芳”之称,稳重心细,技术水平极高。作为他的徒弟,徐建华也参与了《清明上河图》的部分修复工作。

  徐建华记得,修复前的《清明上河图》已是伤痕累累,画面竖着很多道折痕,上方的亭台楼阁散布着白色的斑驳,有的地方已看不清原来的画意。师傅杨文彬时常默默注视着这幅名画,一句话都不说,不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就是抱着茶杯一杯接一杯地喝。徐建华站在师傅身边不敢说话,更不敢靠前,只能远远地看着。

  慢慢地,他开始帮师傅打下手,比如备纸、打糨子,由于师傅上了年纪,眼神不好,徐建华有时还帮忙补条。不过,像全色(古书画修复的一道工序,对缺失部分进行补色)这样的精细活,师傅是不会让他上手的。徐建华只好等师傅休息了,用师傅的笔练习全色,师傅看他做得不错,才逐渐放心让他干,自己在一旁指导。

  如今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徐建华仍然感慨万千,无论是清洗、加固、补洞还是全色接笔,每一步都称得上惊心动魄。“比如清洗过程,折叠处的黑色斑迹用清水洗不掉,师傅只能用马蹄刀细致地剔除。要保证去污而不伤纸,这种刚刚好的力道十分微妙。”《清明上河图》是绢本画,“千年古绢,纤维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拉力了,把画芯从背纸上揭下来时,如果坏了一根丝,画上小的人物脑袋就没了。”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