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医”徐建华,为故宫疗伤
2016-01-08 08:33:27 《环球人物》杂志64岁的徐建华至今还记得41年前,初到这里时的情景。那时这里叫修复厂,虽然没有高科技的门禁,但外人依旧进不来。高高的院门上有几排铜质镏金的门钉,其中一个是机关,只有摁一下那个门钉,院门才会自动打开。
最高境界是“穿越古今”
从当年的修复厂到现在的科技部,这座小院的环境从未改变,古朴的木门,青石板路,几棵古树,三五辆自行车停放在一旁。红墙外是现代都市的繁华,红墙内依然闻得到书卷纸墨的芳香,时光仿佛定格在过往那些质朴的岁月里。徐建华说,这里变化最大的是人,那些上世纪70年代修复古书画的老师傅们相继离世,自己也从小徒弟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师傅。
如今这里从事古书画修复的有19个人,与徐建华那一代人不同,这些年轻人大多毕业于美术学院,有着绘画和文物保护的专业背景。尽管如此,这门古老的手艺仍然延续着师徒间口手相传的传统。徐建华常对徒弟们说,修复的最高境界是“穿越古今”。“不仅要了解画家的年代,当时产生的材质,还要了解他的画法,甚至是他创作时的心情和用笔,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进入其中,一瞬间会有古今穿越的奇妙感觉。”就在不久前,徐建华又收了一个小徒弟。令他欣慰的是,那些师傅们传下来的、早已牢记于心的秘诀又有了新的继承人。
院里曾安排徐建华去北大学考古,他不去,让他去干校进修以备提干,他也不去,科技部主任他更是不当。“不想分神,真干到一定阶段,就超脱了,跟理佛似的。”徐建华笑呵呵地说。干了一辈子修复工作,徐建华却萌生“敬畏”之心: “过去师傅每次接到任务,紧张得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现在我也跟他似的了,胆儿越来越小。”
由于工作压力大,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都有自我放松的方式。年轻时,徐建华喜欢打乒乓球,看电影。现在,他爱看北京首钢男篮比赛,“最喜欢马布里”。说到篮球,徐建华的嗓门明显提高了两个分贝。
几十年来,小院里的匠人们执着地帮助古书画对抗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心血延续着它们的生命。“老师傅说过,书画勿论价格都要同等对待。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不管病人贫穷富裕,医德最重要。我们就是文物的医生。”如今他把这句话作为口训,继续传给后辈们。(记者 张忆耕)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