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两孩政策也救不了国产奶粉?

2015-12-03 08:15:40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如果不考虑配方奶粉价格以及喂养率的变化,那么“全面两孩”所带来约35%的新生儿增量可以让配方奶粉市场扩容240亿元左右。

  2015年11月对中国奶粉企业来说是五味陈杂的一个月。

  “全面两孩”政策如一颗“红利炸弹”引爆乳业,让整个行业欣喜若狂。在刚过去的“双十一”,作为每年激战火热的母婴战场,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都各自刷新了纪录。例如雅士利(01230.HK)以当日1.06亿元的历史最佳成绩夺得奶粉类目第一,其他厂家如合生元(01112.HK)、君乐宝等销售情况也都不错。

  但是随着三季度业绩陆续发布,奶粉行业内外资品牌营收几乎都出现下滑,以往高利润的配方奶粉行业也开始进入寒冬。这种如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让人大跌眼镜,“全面两孩”能拯救得了在转型阵痛中的中国奶粉行业吗?

p61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2日,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商店的货架上婴儿配方奶粉缺货,上面贴着标识,称每位顾客只能限购8罐。CFP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2日,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商店的货架上婴儿配方奶粉缺货,上面贴着标识,称每位顾客只能限购8罐。

  乳企三季报“寒风凛冽”,几乎“集体沦陷”

  11月15日晚间,合生元发布的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15年1—9月营业额人民币28.54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期32.96亿元,下降13.4%。其中,配方奶粉、益生菌、辅食等业务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2015年1—9月,合生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实现收入24.08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期27.98亿元,减少3.9亿元。

  除了合生元外,作为曾经的国产奶粉品牌老大,贝因美(002570.SZ)比合生元的下滑幅度更大,而且是首家陷入亏损的国产奶粉企业。其财报显示,贝因美第三季度营收8.71亿元,同比下降15.96%,净利润亏损1.13亿元,同比下降522.29%;而前三季度贝因美营收下降23.17%,净利润下降260.47%。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目前除伊利(600887.SH)、飞鹤处于增长外,其他企业奶粉板块几乎都处于下降中,奶粉的“窘况”可谓一览无余。

  合生元方面表示,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剧烈,对于业绩下滑,合生元归结为四大原因,包括清理旧品牌库存时间较长,让新品销售受到影响;新品的宣传费用影响;收购swisse产生了非经常性开支,以及整合婴儿营养及保健事业部也产生了非经常性开支。

  合生元相关负责人对外解释称,导致业绩下滑的原因大部分是一次性因素,从尼尔森的报告看,合生元奶粉的占有率同比从5.6%上升到5.9%,地位没有受到动摇。

  而与贝因美同样陷入亏损的光明乳业,履新4个月的新任总裁兼CEO朱航明则认为,华北市场尤其是北京市场多年来的亏损,反映的是光明乳业除华东市场外的拓展不力。朱航明表示,产品去同质化以及在高端市场做差异化竞争,将成企业未来发展目标。

  海淘形成巨大冲击,国内奶粉业难抵挡

  “国内奶粉品牌的业绩下滑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淘的冲击。”乳业专家宋亮对记者表示,现在很多消费者选择海淘,是因为一些海淘代购的大品牌已经形成口碑和性价比优势。

  根据淘宝全球购发布的《海淘十年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5年,中国人海淘摘得“王冠”的是以奶粉为首的母婴类用品,其购买次数和成交额均名列第一。2008年至2013年的5年之间,中国大陆地区的196万位妈妈共花销163亿元,平均每人在“海淘”奶粉上花费掉8343元。

  海外奶粉如此受宠,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