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张爱玲:李鸿章曾外孙女,家族故事成小说材料

2015-11-17 09:12:30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张爱玲选择不当母亲,其中也有经济考量,她在散文《造人》里探讨过人们为何要生孩子,称“小孩是从生命的泉源里分出来的一点新的力量,所以可敬,可怖”,而“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迫处于神的地位”。

  少年时的张爱玲看母亲,既是崇拜也是向往。“我父亲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作‘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张爱玲年少时开始写小说,父亲是她最初的知音,还曾为她的《摩登红楼梦》代拟各回目。而她一贯爱看市井小报,也缘于父亲的这个嗜好。

1447723060612510.jpg

  张爱玲的父母自上海迁居天津初期摄于英租界住处的花园。左二是她父亲张志沂,右一是她姑姑张茂渊,右二是她母亲黄逸梵

  但这种父女关系一去不复返了。1938年,张爱玲和继母矛盾激化,大闹一场后,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关在自家后院几个月,差点病死在里边。这段经历后来被她直接写进了小说《半生缘》中。一次偶然,她得以逃出家,投奔了母亲,从此与父亲恩断义绝。

  家族故事成为小说材料

  母亲黄逸梵虽收留了她,但也表示手头很紧张,她现在有两条路:“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1938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但天不作美,二战迫在眉睫,局势不稳,她只得放弃远赴英国,于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就读。

  张爱玲在港大读书时格外用功,功课每每名列前茅,因为奖学金对她来说很关键。与父亲关系破裂,他不会再给她一个子儿,而倚靠母亲久了,她也曾写过“母亲的家已经不复是柔和的了”。

  在港大,她是宿舍楼唯一暑假无家可归的学生。1941年底她又见证了香港沦陷,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当时她还未及毕业,战争让求学无望,只得重返上海;于是下决心写文章养活自己,踏入文坛。再到1943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响,随即进入创作的井喷期,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相继问世,一举成名。

1447723105624750.jpg

  张爱玲(中)与表姐弟在上海的舅舅家合影

  张爱玲不写革命,只写爱情。她熟悉的豪门旧事、家族逸闻,成为她信手拈来的小说题材,“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她在6岁时写的第一个故事就可窥见端倪,讲一个年轻女子趁哥哥不在家,设计阴谋来对付她的嫂子;7岁时又写了一部家庭悲剧小说。父亲代表的中国传统,与母亲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她身上水乳交融。那些看起来鸳鸯蝴蝶派的题材和章回体小说的气质,内里贯彻的却是西方小说技巧与弗洛伊德式心理学。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后来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把小说里的原型老老实实挨个对号入座:《金锁记》是写的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花凋》则影射的是张爱玲的舅舅,《创世纪》有六姑奶奶李经溥的身影  以至于张爱玲把一众亲戚都得罪光了。她的舅舅气得够呛:“她来问我,我什么都告诉她,她却在文章里骂我们!”而多年后几乎所有李家族人提起张爱玲都意气难平,有人说,“张爱玲写小说是为了出风头,李家人出来工作的也不少,他们的挣扎和奋斗她不写,这算什么?”

  但这些张爱玲全不在意,她深知在世上立足完全得靠自食其力。她一生都坦承爱钱,对于金钱,亲兄弟明算账,最好的情况就是了不相欠。这也是她的家庭给她的教育。即使和她感情很深的姑姑,两人在上海同住公寓,张爱玲收衣服时撞到了阳台的玻璃门,膝盖流血,“给我姑姑看,她弯下腰去,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关切地问起玻璃,我又去配了一块。”早早便将世情看得通透。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