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张爱玲:李鸿章曾外孙女,家族故事成小说材料

2015-11-17 09:12:30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张爱玲选择不当母亲,其中也有经济考量,她在散文《造人》里探讨过人们为何要生孩子,称“小孩是从生命的泉源里分出来的一点新的力量,所以可敬,可怖”,而“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迫处于神的地位”。

  长女菊耦容貌秀丽,琴棋书画皆通,李鸿章为她挑选的夫婿让赵氏很不满意,一度极力反对。因为张佩纶那时是年届40的鳏夫,有过两任妻子,相貌也极为平平。他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耿直自负,曾经到处弹劾官员,“一疏出,朝野耸听”。他也弹劾过李鸿章议和。

6402.jpg

  张爱玲祖父,晚清名臣张佩纶

  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力主抗击法军,1884年7月被外放到福建海疆督师。踌躇满志的书生缺少实战经验,既对法舰掉以轻心,又和闽籍将领缺少配合,最终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他自己在兵败时头顶一只铜脸盆逃生,后饱受讥讽。战后追责,张佩纶被革职发配到察哈尔,遣戍3年中并未消沉,而是埋首治学、勤勉著述,先后完成《管子注》24卷、《庄子古义》10卷,还写有《涧于日记》等。

  1888年张佩纶戎满归京,继室边氏已于2年前去世,他的声名地位都是明日黄花,无财无职。当时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领袖权倾朝野,他格外赏识张的才学,不念旧恶,将其招为幕僚,还把掌上明珠嫁给他。时人都不看好这桩婚事,但李鸿章却相当满意,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幼樵(张佩伦的字)天性真挚,囊微嫌其神锋太隽,近期愈近深沉,所造正未可量,得婿如此,颇惬素怀”。菊耦对婚事也颔首赞同,“爹爹眼力必定不差”,颇有巨眼识英雄的意味。曾朴在《孽海花》中把东床选婿这段写得非常生动,不妨照录:

  一日威毅伯感冒,要请仑樵去商量一件公事,踏进房门,早被威毅伯看见,便喊:“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庄世兄。”姑娘红了脸,道了万福,转身如飞逃进里间。庄仑樵一面与威毅伯谈话,一面看见桌子上有一本锦面的书,  一翻就翻到两首有关中法战争的诗,起首便是“鸡笼南望泪潸潸,闻到元戎匹马还!”这个“元戎”除了他还能是谁?两首诗一气读完,末一句竟是“功罪千秋付史评”,对他竟是既有责备更有谅解,庄仑樵不觉两股热泪骨碌碌地落下来。威毅伯看见就笑道,不过是小女的涂鸦之作,又说:“小女有点子小聪明,就要高着眼孔,这结亲一事,老夫倒着实为难,托贤弟替老夫留意留意。”庄仑樵接着说:“相女配夫,真是天下第一件难事!何况女公子样的才貌!门生倒要请教老师,要如何格式,才肯给呢?”威毅伯听后哈哈一笑竟说:“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说完竟“很注意地看了他几眼”,庄仑樵心领神会,马上托人提亲,威毅伯竟一口应承了。

  《孽海花》里的庄仑樵、威毅伯,人人皆知是影射张佩纶、李鸿章。张爱玲小时候听说此事,很兴奋找来书看,还特向父亲求证,“他只一味辟谣,说根本不可能在签押房撞见奶奶。那首诗也是捏造的。”实际上曾朴和李家也有亲戚关系,常有往来知根知底,张爱玲的推论是“《孽海花》里这一段情节想必可靠,除了小说例有的渲染”。

  张佩纶此后未像岳父设想的官途亨通,大展宏图。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抱养的长子李经方欲出任前敌统帅,为张佩纶谏阻,郎舅关系遂势同水火。李经方指使御史端良弹劾张佩纶,光绪下旨将张驱逐回籍。他没有回祖籍丰润,而是携妻往南京安家,买下了前面提到的大宅园,内心也许并不痛快,不过至少有良人相伴。

6403.jpg

  李菊耦与儿子张志沂、女儿张茂渊

  “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夫妇俩留下不少琴瑟和鸣的佳话,闲时两人还合著了本食谱,甚至一起写了本武侠小说《紫绡记》自费付印,不过张爱玲说“故事沉闷得连我都看不下去”。1901年李鸿章逝后张佩纶觉起复无望,2年后因肝疾忧郁离世,时年55岁。张爱玲长大后也好奇翻看家藏的祖父全集,“他的诗属于艰深的江西诗派,薄薄的一本本诗文奏章信札,充满了我不知道的典故,看了半天看得头昏脑涨。”不过“多年后我听见人说我祖父诗文都好,连八股都好,我也都相信”。

  李菊耦丧偶时仅38 岁,带着7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靠带来的嫁妆生活。张爱玲小时候缠着老女佣讲祖母的故事,“她想了半天方道:‘老太太那辰光总是想方(法)省草纸。’我觉得大煞风景,但是也可以想象我祖母孀居后坐吃山空的恐惧。”李菊耦守寡终老,“在亲戚间有孤僻的名声”,于1912年辞世,时年46岁。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