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飞机研制秘闻:10年后收入超波音
2015-11-04 08:37:21 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在中国上空飞行的民用飞机都来自世界两大飞机巨头空客和波音之手。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空客A350之后,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推出A360和A370,而是直接一下子跳到A380,有人问原因,空客说“8”这个数字中国人比较喜欢,而他们就是瞄准了中国市场而来的。
别再让大飞机“差钱”
万众瞩目的大飞机有多少资金来源?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据公开资料整理,注册资本190亿元的中国商飞的最大股东为国务院国资委,出资60亿元;上海市政府投资成立的国盛集团出资50亿元;其余股东为中航集团、宝钢、中铝、中化等大型国企。
此前有报道称,国外研制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发周期至少10年。依照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时间表,2007年立项,2014年首飞,2016年开始交付使用,周期也是10年。那么目前中国商飞的融资状况如何?
2009年9月23日,为期4天的北京国际航空展开幕,中国商飞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亮相内地航空展会。
据公开资料,中国商飞于成立当年即2008年年底首次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这之后2009年4月中国商飞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分别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租赁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并获得总额为3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随后工商银行也向中国商飞发放了200亿元的授信额度。
2009年8月中国商飞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没有公布具体的融资金额。进入2010年,1月份中国商用飞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样双方没有公布具体的合作金额。
同年9月份中国商飞公司又获得了来自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总额为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金融支持,并配置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在供应链融资、外汇管理、现金管理、金融业务咨询(课题调研)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除了投资和贷款,政府有没有给予大飞机补贴?
成立于2008年3月的中国商飞在体制上顺应了国际民用飞机的发展模式,对于国家和政府对其的支持,中国商飞一再表示目前所有的研发生产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则来做。公司高层告诉记者,国际市场的竞争已趋白热化,稍有不慎就会落入WTO的诉讼之中,为中国民机事业的发展平添烦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韩立岩认为,大飞机项目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是各家大银行的重点支持对象。但作为一个历时10年的重大项目,仅靠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发行多种期限的公司债券、承销债券将成为各商业银行的机会。
中国商飞是否有上市募集资金的准备也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从内部获悉中国商飞有择机赴海外上市的打算,但由于上市需要业绩支撑,所以上市时间要取决于目前商飞的主要销售任务——ARJ21的销售情况等因素。
对此问题,《中国经济周刊》从中国商飞副总经理、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处获得的答案是“没有上市计划”。
那么,大飞机项目是否考虑过股权出让和民营资本进入的问题?纵观首批9家为C919提供零件的供货商,其中7 家为中航工业集团旗下公司,另2家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只有一家是民营企业浙江西子联合控股公司且其提供的产品是相对技术含量简单的舱门研发。
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飞机制造业,吴光辉坦言“很难”,因为民营资本一般要求回报周期比较短,而航空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民营可以参与,但是要搞整体航空很难,做局部的可以,整体的不行。”吴光辉说。
和同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铁相比,需要更加精密技术的大飞机项目并没有表现得如高铁一般的“财大气粗”,相反在一些飞机研制的关键环节,如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上,显得有些“财短”。
一批业内人士甚至是科研人员,正在为“要钱”奔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张洪飚召集了将近50位左右人大代表在其“关于把航空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议案上签名。该议案中的重要一点即是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要钱”。
张洪飚告诉记者,航空发动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他认为,目前航空发动机已成为了我国军民机发展的瓶颈,建议国家实施发动机重大专项,“像当年搞‘两弹一星’工程一样,不断完善技术”。
张洪飚建议,在综合现有各项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投入15亿元,持续20年,共投入300亿元,按潜在需求研制出成型谱系列的验证机,形成准货架产品。同时,在航空发动机原材料、元器件、制造与试验装备再增加投入600亿元,总投资约1000亿元,20年平均每年投入50亿元。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研制验证机“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未来20年研制航空发动机需要投入1000亿。这个看似天文数字与另一个数字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的高铁1年就要投7000亿!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运十”的落马,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感慨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差钱,差3000万”。当年,“运十”已经生产出两架飞机试飞成功,并进入地形气候最复杂的西藏执行救灾任务六次,第三架飞机已经装配60%,但“没要来钱”的运十最终被卡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无可否认,与“运十”相比,C919有着天生的优势,但在没有上市计划、民间资本较难进入、政府投资不能过多干预、在依靠银行贷款同时仍需面对提高研发经费的呼声的道路上行走并不容易,更何况比研发更具挑战的是市场的认可。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