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李克强总理第三次经济公开课传递了啥?

2015-11-04 08:31:19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对于6.9%的增速,李克强总理强调“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中国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困难需克服。虽然有国际舆论强调中国经济增速“破7”,但是这种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理解不够透彻的表现。

  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作了报告,这也是李克强总理的第三次经济公开课。2013年10月21日,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指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此次报告被称为李克强首次经济公开课;2014年6月10日,李克强第二次公开课与两院院士“话经济”,以亲身经历谈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跃升得靠创新。

  此次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的第三次经济公开课,为各界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信息。

1446597210477029.jpg

10月23日,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作了一次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可谓一波三折,且出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化现象。世界经济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在加深,世界经济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虽然与上半年的同比增长7%相比,略有下降,但是,6.9%的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较快。如果在未来几年里,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那么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9%,也说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将能够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未来仍然光明,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对于6.9%的增速,李克强总理强调“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中国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困难需克服。虽然有国际舆论强调中国经济增速“破7”,但是这种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理解不够透彻的表现。中国经济更注重在合理的区间运行,而不是死守某个数。有意思的是,李克强总理从另外一个角度对“6.9%”作了解读。6.9%的增速来之不易,而且6.9%的增速对于中国现有的规模不小的经济总量来说,意义重大。李克强总理的横向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是一个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经济总量2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增长超2.5%的表现已是不俗。

  中国在这个基础上中高速增长意味着现在每增长1%,相当于5年前增长1.5%,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这说明现在经济增速的含金量是既往经济总量较小之时所不可比拟的。这说明,观察中国经济,除了看到经济增速的具体数字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纵向比较。所有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维持超高速增长。在高速增长一段时间之后,经济增速放缓是自然而然的事。关键的是经济增速是否合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比短期的快速增长更加重要。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需要应对国内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需要直面世界经济低迷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维持目前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实属不易。中国经济新动能正在成长。经济结构得到升级,服务业在迅速发展,旅游消费也形成新的热潮。传统经济与新经济如何对接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也可能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服务业与制造业都很重要。厚此薄彼是行不通的。仅仅发展服务业,产业的空洞化就可能是个问题。仅仅强调制造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同样不容易做到。

  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扩大、收入分配和环境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这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也让社会各界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异常困难的。一些传统行业在萎缩甚至消失,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速。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社会稳定目标就不容易实现。与此同时,这些行业的衰落势必影响金融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只有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新行业才可能真正兴起,并取代传统行业退出留下的空间。中国经济总量大,但人均GDP较低、世界排位80多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当然,有潜力不等于经济就一定会增长。潜力要转换为经济增长,仍然需要一系列条件。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