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李克强总理第三次经济公开课传递了啥?

2015-11-04 08:31:19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对于6.9%的增速,李克强总理强调“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中国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困难需克服。虽然有国际舆论强调中国经济增速“破7”,但是这种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理解不够透彻的表现。

  打造“双引擎”,实现“双中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但是,中国不会为了GDP增长率而不惜代价。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否则,只要继续加大政府投资,高经济增长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但是,这么做的意义不大。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更多的是维护公平的市场规则。中国不需要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中国需要的是经济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即实现“双中高”。这就要求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调结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配合下,调结构所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才能解决,一些不利因素才能顺利消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市场的活力必须得到充分的释放。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对于“双中高”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的是人民的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让更多人融入创业和创新大潮之中,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增加,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质量同样不可忽视。这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通力合作,“建设共担、利益共享”才能让风险与收益更加对称,形成真正的激励相容机制。城镇化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城镇化不仅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有效进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推广,一方面可以缓解巨额资金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良好治理机制的形成,提高城镇化的效率。

  未来中国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会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反贫困等方面下功夫,以弥补民生短板。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在民生改善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无疑将促进公共服务的改善。仅仅财政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还要注意专业性。反贫困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更多地需要精准扶贫专业扶贫。资金投入肯定有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没有产业扶贫,没有移民搬迁扶贫,没有其他因地制宜的扶贫举措,扶贫的效果将是有限的,脱贫之后的返贫也是完全可能出现的。

  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性的改善,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发展阶段,过多地损害效率最终必然会损害公平,或者让公平只能在较低的水平上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要注意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公共服务的提供要量力而行,注意不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注意防止“福利国家病”的发生。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将是齐头并进的。一步一个脚印,只要目标明确,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的中国终将变成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勇)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