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在目前全球支付货币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2.8% 左右,而排名前三的美元、欧元和英镑所占份额分别为44.8%、27.2%、8.5%。随着人民币所占份额增长,CIPS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图为广西东兴市,几名中越边民走进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服务点办理业务。
10月8日的悉尼街头已是一派仲春气象,出入CBD的行人大多卸下了敞开的衣襟内裹着的围巾,踏着稀疏的落花步履慵懒。位于乔治街街角的中国银行悉尼分行也像附近其他金融机构那样铺开日常的一天。
当天一笔由它的柜台汇出的3700万元人民币业务款,在北半球引发关注。这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首秀:以往必须通过其他银行“过桥”清算的人民币,第一次直接抵达国内。
据央行介绍,CIPS是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新成立的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独立运营CIPS系统,并接受央行的监督和管理。
已经拿到首批参与CIPS资格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和以往“曲线救国”的清算行模式与代理行模式相比,CIPS的人民币清算最突出的优势是延长了业务时间窗口和优化了报文格式,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相比之下,记者也注意到,因为CIPS上线不久,作为直接受益方的外贸业影响还待显现。而在宏观经济学家眼中,经过三年周密筹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大跨步。
回顾:三年筹备 攻克复杂技术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CIPS系统的计划推出到如今的正式上线,其实经历了三年时间的漫长“胎动”。“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如技术、通讯、系统风控等许多问题,此外还要有广大的会员参与,所以这个系统其实早就在规划,只是现在才上线使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学主任、上海银行专家委员奚君羊对记者解释。
央行清算中心一位资深人士则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就开始讨论各种可能性,到2011年在对比相对细节的两个建设方案后,敲定独立建设CIPS系统,“当时另一个是考虑在现有大额支付系统中加入跨境支付业务的功能模块,尽管这样的开发成本相对低,不需要增加接入太多系统设备,但会平添系统运行风险,并且不符合未来人民币支付潜在巨大的市场定位,所以被否掉了。”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立坚教授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系统上线需要长期磨合完善:“这个清算体系的完善,不光是业务能不能开展的完善,还涉及很多情境设计,对它造成冲击的各种可能性的应急能力等压力测试,以及我们监管体系方面的完善。”
“我国发展CIPS还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比如涉及支付系统的法律文件位阶较低,关于支付系统的制度规定都属于规范性文件层次,法律适用存在不确定性,央行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意图也无法实现,并且没有建立制度化的跨境支付结算的纠纷处理机制等。”上述央行人士对记者坦言。
不过,为了追赶人民币结算日渐蓬勃的需求,央行还是加快了CIPS系统建设的速度。数据显示,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起步。此后几年,人民币国际使用较快发展,到了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至23.6%;同时,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5月末,央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另一方面,现在推出是较好的时间节点,因为当前人民币热钱进场的压力开始渐渐释放,再加上中国也希望为承担国际货币的主导权、特别提款权努力。”孙立坚如是补充。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