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等人承认前代贤哲的思想价值,倡导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对于如何对待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发展与创造适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文化,新文化运动也提出了类似综合创新的观点。《新青年》宣言说:“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的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强调“综合前代贤哲”,说明他们承认前代贤哲有些思想在当今仍有价值,即前代贤哲有价值的思想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两部分,相对的时间一过就成了旧观念,时过境迁,就没有用、没有价值了;而绝对的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失去的价值,不属旧观念,是可以综合而“传统”下去的。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所谓“再造文明”即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整理国故”,是以优秀的中国古代文明为其基础,创造现代社会的新文明。这种主张,是与上述《新青年》宣言一致的。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新青年》宣言针对当时对传统过激的批判态度,提出必须反对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纠正与扭转提倡新思潮与新文化者的错误思想倾向。陈独秀在《青年底误会》一文里提到,凡是一种主张,都不能太过于激烈,要有个限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新青年》宣言的发表,纠正激进、错误与偏激的思想倾向,对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待孔子之道和传统文化,陈独秀强调要辩证地区分其在历史、现实及将来的价值,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怀疑,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态度在当今社会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后世论新文化运动,都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或由旧社会转向新社会的一场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很多思想内涵了现代性。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其最现实、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从旧体制转入新体制,从旧社会转入新社会,要进行思想革命,使中国的思想彻底转变到这种新制度、新体制、新思想中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新的文明。而这种新文化、新文明必须从旧文化中脱胎换骨而来,这就是胡适所说新文化运动重估一切价值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针对现实,而是在讨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才是理想、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当时提倡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及互助合作、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提倡科学人生观的重要原因。提倡与讨论新的人生观、科学人生观,是达到理想社会、幸福人生的前提,是在形而上学的层面讨论新文化、新文明的核心层面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②陈独秀:《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