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北京”东迁,切开“京城大饼”

2015-08-07 10:13:55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告诉本刊,确立通州为行政副中心将打破现有的单中心格局

360反馈意见截图16400225213156

  首都北京市政府搬迁的说法,传了已有10年,终在今夏尘埃落定。7月10日、11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下称15版意见),提出要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对于被庞大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和污染严重的环境压得喘不过气的北京来说,把通州设为行政副中心被看作是治疗北京“大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为什么确立通州为行政副中心能解决北京的痼疾?如何推进实施?带着疑问,《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智库首席专家赵弘。

  通州打响第一枪

  早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下称04版总规)提到通州是中心城行政办公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开始,就有北京市政府可能搬往通州的猜想。 但赵弘告诉记者,15版意见并不是04版总规的延续。04版总规提出的发展战略是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建设11个新城、8个功能性中心,而通州就是11个新城之一,并计划打造成综合服务中心。

  赵弘解释说,当时中心城周边虽然设立了11个新城,但是并没有哪个能够凸显出来。计划建设的8个功能性中心有4个在中心城,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城的集聚效应。在资源集聚过程中,整个城市沿着四环到五环的方向“摊大饼”。原本设想的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分散城市职能、打破单中心格局的目的基本没有实现。“最后多中心等于没中心,结果还是单中心。”

  当北京城市发展走入困局时,在2012年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副中心”概念首次被政府公开使用,“聚焦通州”也成为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经过3年酝酿,终于以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定下音来。

  《环球人物》:为什么会使用“副中心”这个概念?

  赵弘:过去我们使用的是“新城”这个概念。但新城老城属于时间范畴,并没有表明它们的层级关系。副中心则清晰体现出这个区域和主中心及周边的关系:低于主中心,但高于临近县市。一个城市的副中心可以有多个,比如科技副中心、教育副中心等。这次我们首先确立通州为副中心且是行政副中心,体现了市政府的决心,并释放了一种强烈的引导信号,表明政府未来的发展倾向在这个区域,有利于资源的集聚。

  国外许多大都市都通过政府机构搬迁、建设行政副中心来引领区域发展。例如,1991年,东京都政府(都是日本一级行政区)迁至“副都心”新宿,带动大量办公及商业设施在其附近快速集聚;2002年,大伦敦政府迁入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新市政厅,带动该区域发展。北京选择了与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同样的发展路径。

责编:许兰

关键词:北京,副中心,通州,北京城市发展,北京公务员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