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北京”东迁,切开“京城大饼”

2015-08-07 10:13:55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一张蓝图绘到底

  《环球人物》:确立行政副中心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把它看作京津冀一体化的一部分?

  赵弘:当然。现在规划部门正在调研,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已经带着20多个人到河北几个县调研。这说明通州的规划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在产业差异定位、交通一体化布局、生态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考虑。我们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把这个区域当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板、试验区来考虑。

  《环球人物》:是否需要中央的介入和支持?

  赵弘:北京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务院层面有直接的领导小组,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肯定也会得到中央支持。但中央直接拿政策来帮助通州的可能并不大,更多是从整体规划衔接、北京市财税制度规划上、土地和铁路建设的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

  《环球人物》:新中国成立初,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要把政府外迁的方案,但最终被否。梁思成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现在是对这句话的印证吗?

  赵弘:谈历史更多是要去总结经验教训。梁陈方案有很多优点,如在保护老城区的思维背景下建新城区。但梁陈方案提出在五棵松、公主坟建一个中央办公区,从现在的城市空间尺度看, 显然过小。当然,梁陈两位先生不可能预测到改革开放,也想不到城镇化会来得如此凶猛。

  当初没采用这个方案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现在并不是简单回应他们50年前的做法。梁陈方案是中央政府搬出,留下老城,现在是中央政府留在中心城区,北京市政府搬出。但我们要思考行政权力在决策时,必须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科学决策。

  在中国, 有时行政权力较强,科学声音较弱。城市有内在规律,这种规律是门新学科,教科书上没有。这条道路我们摸索了数十年,交了许多学费才逐渐总结出来。建立通州行政副中心就是经过很多专家研讨、调研,探索出的突破性道路。

  记者手记:

  出了地铁六号线潞城站,记者就到了通州,抬头便见路旁停满了私家车。但除了趴活儿的,没什么行人。记者放眼望去,新立的路灯、新修的公路、车道直通河北,隐隐昭示着通州即将拥有的新身份——北京行政副中心。

  一位卖房的阿姨告诉记者:“住这边的人挺多,你看这些车,都是在城里上班的人的。他们早上开车到地铁,然后坐着地铁去上班。现在北京市政府要往这儿搬,来这边看房的人更多啦。”据她介绍,燕郊因邻近通州,房价从一万出头已涨至一万七八,但看房的人仍络绎不绝。

  在通州区潞城镇郝家府村,村民生活如常,市政府搬迁似乎对他们没什么影响。村民告诉记者,听说拆迁后有300万元补助加一套住房。有人愿意,有人不太情愿,因为拆迁后没房可出租了。

  附近的片警指着街对面的一片平地告诉记者:“原来都是平房。现在6个村子同时在拆,那边已经拆光了,这边也快了。到9月份都拆干净。10月份村民就该全搬出去了。”记者望过去,那片地空荡荡的,可过不了多久,就会平地起高楼,潞城一带即将呈现车水马龙的小繁华。

  《环球人物》记者 郑心仪 王玮

责编:许兰

关键词:北京,副中心,通州,北京城市发展,北京公务员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