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起外交官,你想到的都是什么?是西装革履的“风光”,还是纵横捭阖的“高大上”?今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镜鉴”发表原创文章《致敬外交官丨有时生死就在一瞬间》,文章刊登了几位常年坚守在异国他乡的外交官的驻外经历。这些在他们眼里司空见惯的故事,我们读来惊心动魄。用生命坚守,致敬外交官!
叙利亚:我与妻儿同死神擦肩
▌韩冰
在叙利亚,即便作为外交官,生活在大马士革中心区离总统府仅有几百米的使馆里,生死仍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今年2月4日,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军”首领阿鲁什在推特上宣布,第二天将对大马士革施行“戒严”,即向市内发射炮弹,“命令”市民不要外出。对我而言,这种狠话已经司空见惯了,炮弹袭击是每天都会有几次的,使馆对此也有防护措施,因此并未放在心上。
然而当炮弹真正袭来的时候,那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我始料未及。
在大马士革市区,一辆汽车中弹起火。
那是2月5日的清晨,我与来探亲的家人正在酣睡,远处传来沉闷的一声炮响,窗玻璃微微震动。我和妻子睡得浅,被惊醒了。
第二声和第三声接踵而来,并且一声比一声近。儿子也醒了,揉着眼睛问:“爸爸,这是什么声音呀?”儿子6岁了,已经没法骗他说是圣诞老人在天上打了个喷嚏。我只好说:“快要过年了,这是叙利亚人在放礼花呢。”一边手忙脚乱地催促他们穿衣服下床。
这时第四发炮弹由远而近呼啸而来,发出“嗖”的尖厉尾音,这尾音终结于“轰”的一声巨响,声音之大使我有半秒钟的失聪,紧接着听到瓦砾飞溅,噼里啪啦地打在我所住房间的外墙上。
顾不得多想,我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抱起吓得脸色发白的儿子冲到相对安全的过道,帮助他们穿戴好防弹衣和头盔。此时对讲机响了起来,临时代办张志昇参赞冷静地指挥大家先在室内躲避,待炮火稍停再转移。(后来才知道,刚才的第四发炮弹就打在张参租住公寓的三楼,厚厚的墙壁被炸出一个大洞,距我房间只有20米。)
张参赞所住公寓墙壁上被炸出的大洞。
一声、两声、三声、炮弹落点始终在周围徘徊不去。炮弹的声音并不十分密集,但每一声都像一柄大锤敲击在我心上。为了安抚妻儿,我做出一副轻松的表情,开玩笑说:“别害怕,炮弹来了都躲着我们呢。”
终于炮火稍歇,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使馆前院来到了位置相对安全的食堂,同事们这时候也都纷纷转移到了这里,有的惊魂未定,有的神色如常。大伙儿不安地讨论着会不会有下一轮炮击。这时候,厨师宋师傅变戏法一样端出了炒蛋、馒头、粥和热牛奶。在桌旁坐定,不知谁说了一声“还挺有年味儿的”,有人“噗嗤”笑出了声。
后来统计,那天大马士革共落下超过三百枚迫击炮弹和火箭弹,造成数十名平民伤亡。其中仅使馆所在的马利基区(方圆不过两公里)就被击中八次。
粗略想来,尽管安全形势已经比前一年好转,在我来叙利亚的不到十个月里,大马士革还是发生过多起自杀式炸弹袭击、汽车炸弹袭击和密集式火箭弹炮击,至于零星迫击炮弹袭击更是家常便饭。
使馆附近被炮弹击中的汽车残骸和被弹片削断的树木。
你问我怕不怕,笑话,能不怕么?
然而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都不退缩。
在叙利亚的外交官们渐渐习惯了枕着枪声入睡、伴着炮声醒来的生活。该做的工作一样也没落下,大使和参赞没有因为安全问题而减少外事活动次数,领事部依旧每日迎客,为在叙的华人华侨和叙利亚友人提供领事服务。每位同事都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深知,有中国外交官足迹的地方,中国的名字、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力量都正在慢慢生长。
有一首歌叫做《祖国不会忘记》,很多外交官唱起时都眼含泪花:
在茫茫的人海里,
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
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作者为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随员,图片均由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提供)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