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处在生死线上的外交官:我与妻儿同死神擦肩

2015-07-30 10:21:43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马里:院门外一声巨响,我起初以为是汽车爆胎

  ▌张耕源

  尽管在非洲国家中也算是幅员辽阔,但马里确实知名度不高。这种情况在2012年后明显改观,原因是马里先后经历了武装叛乱、军事政变、反恐战争、政治过渡和总统大选,频频见诸国际新闻

  我是2011年4月来到马里的。得知我在马里常驻,90%的人都表示毫无概念,还有的人会直言不讳而具有娱乐精神:“马里?……那个……离索马里近么?”

  2011年底,居住在北方的图阿雷格族发起武装叛乱,他们把北方地区称为“阿扎瓦德”,誓要实现政治独立。这样的叛乱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次不同,随着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大批图族雇佣军携武器返回马里。武装叛乱来势汹涌,政府军节节败退。

QQ截图20150730102906.png

  2012年3月21日,马里首都巴马科发生军人骚乱。(网络图片)

  2012年3月21日那天,热浪袭人。一位华侨打电话告诉我,巴马科二桥被荷枪实弹的军人封锁。打开电视,马里国家电视台信号中断,空荡荡的屏幕仿佛预示着这个国家的未知命运。接下来几小时中马里国内局势变化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个国家如同一列脱离轨道的列车,急速驶向未知的方向。

  入夜,枪炮声越来越近。8点多,院子门外一声炸响。当时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汽车爆胎了——门前有个比较高的减速带,汽车在这抛锚并不奇怪。现实情况是,当时政变军人的皮卡车就停在使馆门前,他们对着天空鸣枪示警,大概是告知政变的消息,提醒附近居民不要出门。形势所迫,根本来不及害怕。不知哪来的勇气,我跑上二楼,透过窗户向外张望,想到军人可能看到这扇窗,我没有开灯。三五个军人跟守卫在使馆门前岗亭的马里警察说了几句话,警察向使馆的当地保安大声招呼,与军人一起上了皮卡车,消失在夜色中。

  枪炮声一夜不停。一听到响动,我都会立刻绷紧神经。小睡片刻,又被枪声惊醒。还好,心还在跳。第二天凌晨,巴马科城里的战斗基本结束。一群军人端着枪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镜头捕捉到的人群很疲惫,看得出来刚刚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胜出,一夜没睡。这一夜,整个国家在陪着他们失眠。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只记得自己责任感突然上身,疯狂加班,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形势紧张,我把办公室的窗帘拉上,不留一丝缝隙,煞白的日光灯照着,白天和黑夜仿佛没什么分别。

  政变是以拯救危机为名,危机却愈演愈烈。政变后军心大乱,不出三天,北方三个大区,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尽数被政变军人占领。

  4月6日,军人最终接受了西共体的调解方案,同意根据宪法由国民议会议长出任过渡时期代总统,为期一年。新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图阿雷格族叛军借巴马科政变之机占领北方没多久,就在一场火并中被击溃,新的主宰者是恐怖极端分子。2013年1月,北方的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冒然向南进攻,他们不再满足于控制北方,一路南下,打到中部要塞迪亚巴利,巴马科和整个南方告急。

  2013年7月,原本部署在北方的非洲部队转化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首次派出战斗部队参加。2014年初,我陪同大使前往加奥慰问维和官兵。我们搭乘联合国C160型军用运输机,庞大的机舱足以装下一辆坦克,螺旋桨发出巨大轰鸣声至今想起还在耳畔。

  下了飞机,加奥机场空荡荡的,候机楼的墙上满是弹痕,大块的玻璃打碎了撒在地上,那是炸弹爆炸震碎的。去营地的路途并不远,视线所及之处全是荒漠,UN标识的步战车和防弹车拉风得可以。战士们警惕地留意途经所有车辆、行人和低矮建筑。汽车炸弹、人肉炸弹、火箭弹、地雷都是恐怖分子的惯用的袭击方式。他们藏身在民众当中,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后来几次和维和官兵们接触,他们讲述的一个小细节特别打动我,部队每次集中排放厨房垃圾,加奥的女人们就带着孩子在固定的地点等,争着捡拾食物充饥。后来他们就把吃剩的食物装进干净的塑料袋,方便女人们直接取走。他们说:“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很难受,再有就是真心觉得生在中国真幸福。”

QQ截图20150730102918.png

  巴马科孤儿院的孩子们。

  从2011年到2015年,近1600个日日夜夜,清醒和迷茫交错之间,我亲眼目睹了危机面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平凡人浮沉不定的命运。那些遇见的人、经历的事,亲身感触的温暖和伤痕,不断冲刷、重塑着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外交官的生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目送和别离。把最好的几年青春安放在非洲大陆,到底值不值?或许,值得的青春,就是崇高理想的坚守,是纯净安宁的内心,是看到这世界那么不完美却依然相信明天,是每一个寻梦路上踽踽独行的日子。

  (作者就职于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许兰

关键词:外交官,马里,马利基,巴勒斯坦,纳迪姆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