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离别同危险一样猝不及防
▌仲宸
常驻巴勒斯坦两年来,我一直有个遗憾——没有和当地朋友纳迪姆来一张亲密的合影。但这个遗憾却再也无法弥补了。在一场冲突中,他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爬起来。
两年前,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奔赴拉马拉——巴勒斯坦的战时“行都”,在这个战争“常态化”地方,开启了首任常驻生涯。
驻地的消遣甚少。离我住处不远有一个活动中心,工作之余我常常去那里和当地青少年一同打篮球。纳迪姆就是其中一员,17岁的他性格开朗,打扮时髦,喜欢反戴着棒球帽,兴之所至,常常大呼:“I’m on fire!”后来,因为局势渐紧,工作繁忙,我很少再去那里和纳迪姆比拼“火力”。
再见纳迪姆,是在一个月后的报纸上。他的的头像旁,赫然印着“烈士”二字。
后来听说,他死于一场冲突。在当地,冲突是“家常便饭”,在戒备森严的关口,在人潮涌动的市中心,甚至在夜深人静的家中……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拉马拉无疑是个陌生的城市。以它为中心缩小地图,不远处便是“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地图上显示两点之间不过十分钟车程,实际却需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达。
这多余的三十分钟车程,便是战争的产物,也是常驻战乱地区需付的代价之一——想绕过将巴勒斯坦包围得铁桶一般,又切割得支离破碎的隔离墙并不容易。近在眼前的地方却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说是“通途变天堑”也并不夸张。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山城”拉马拉的山头远眺灯火通明的耶路撒冷,五味杂陈的感觉顿涌心头。
常年的战乱,使得巴勒斯坦的发展水平低下。图为两名当地儿童驾着马车经过街头。
在我们日常进出的“戈兰迪亚”关口,每周五都有“例行”冲突。与纳迪姆年纪相仿的巴勒斯坦青年蒙住面孔,燃烧轮胎,投掷石块向以军示威。他们单薄的着装与荷枪实弹的以军形成鲜明对比,石块与子弹的对决结果不言自明。
在战乱地区,危险像离别一样猝不及防。“最危险的事就是不知危险何时降临”。在两年的驻巴生涯中,我曾驾车经过催泪瓦斯和子弹横飞的现场;曾在陪同国内代表团出行时,驾驶外交车辆经过关口被拦下,在士兵的枪口下同对方交涉……在巴以问题已是老生常谈的今天,战争固然是枪林弹雨,更渗入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亲历了战乱,我对“有国才有家”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在这里常驻,是一场生动而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有望实现,才能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仲宸为化名,作者曾就职于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