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郑敏在北京家中接受记者专访。(记者 侯欣颖 摄)
人物简介:
郑敏,唯一健在的九叶派诗人。1920年生于北京。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1981年,《九叶集》出版。九叶诗派由此得名。文学评论家公认,九叶诗人在用诗歌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兼顾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剖析,比以前任何的中国现代诗歌流派都更尖锐。
年轻时的郑敏。
郑敏的家在清华荷清苑一个僻静的单元楼里,客厅很大,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油画作品。“都是我女儿画的,她在艺术上很有天赋。”郑敏说道。95岁的她,身着红袄,留长发,全披散在脑后,如同一个时髦的艺术家。
两个女孩结伴到昆明
我本姓王,我家在福州算是大家族,我的祖父王又点是前清颇有名气的词人。1岁多时,我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好了之后,就被过继给姨妈。她成了我的养母,我的养父姓郑,也是我亲生父亲赴法留学时的同学兼好友。姨妈没有生育,我于是成了郑家唯一的孩子。
养父回国后在煤矿上当工程师,我们家住矿区,周围都是贫苦农村,教育很差,但养父以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开明的思想抚育我,因此我的童年和少年极少封建色彩。我现在身体这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我记得小小年纪,他就要求我每天爬山、游泳,告诉我不能做“东亚病夫”“旧式小姐”。
10岁那年夏天,我跟养母回北京住,才进了学堂。虽然是新式小学,但老师也像旧私塾那样打手板,对孩子们体罚,我成绩又不好,看见老师打人就害怕,实在不想上学。父母于是把我转去读教会小学,慢慢地成绩好起来。所以后来我有了孩子,从来不体罚。
1937年抗战爆发时,我念高一。当时我家已经搬到南京,一家人先去了庐山避难,过完暑假,又坐船到了重庆,在重庆我继续读书。高三毕业,考上了西南联大。
去西南联大的那一段旅程,我一辈子都记得。因为是战时,大人没法送我。父亲一位朋友的女儿也考上联大,我们就一起做伴,两个女孩,从重庆出发,经过贵州到昆明。记得夜里在贵州一座很高的山上,司机突然就停下车,站在车外,欣赏起风景来。我们一路颠簸,偶尔还会停靠在荒郊野岭的阴森小客店,走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昆明。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