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晚年照片。
冯至是被忽视的诗人
西南联大的生活,现在想一想,真是幸运,但也觉得真遗憾。那么多大师、那么多社团,学术空气那么活跃,我却算不上太活跃的人,因为不想卷入政治,总是与风云人物保持距离,看得多,做得少,独来独往。大好年华,都被我辜负了。
我上的是哲学系。因为那时候思想方面的东西很热门,大家都希望用思想来救中国。引我走上诗歌这条路的,是冯至老师。当时联大学生大一大二都要学外语,哲学系的学生按规定得学德语,他就是我们的德语老师。我记得还选修了他的一门讲歌德的课,他讲得非常有感情。他翻译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在联大很火,学生们都在传阅。
那时冯先生刚步入中年,胖胖的,总穿一身长衫,拿着手杖,走起来却大步流星,像个年轻人。他在课堂上的言谈更是充满了未入世的青年人的气质。他总是笑容可掬,但没有和学生聊天的习惯,很少闲谈。我好像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玩笑话;他的文章也是这样,没有一句是随随便便的,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大三的某一天,课上完了,我鼓起勇气追上冯老师,把我写的诗给他看,大概有十多首,用一个小本子订着。第二天一下课,他就把我叫出来,把诗稿还给我,说:“写诗的路是很长很寂寞的,你这里有诗!”我心想:既然他说我写的算诗,那我就坚持吧。
冯至老师是先学哲学,后来去德国学文学,我也是先念哲学,后来对文学感兴趣。冯先生的《十四行集》出来时,我简直顶礼膜拜,它也影响了我以后的诗风:不要纯抒情,而是带着智慧与思考。
那时候日本飞机时不时来捣乱,我们就会出去“跑警报”,有时学生们会去教授家。我记得某天去的是冯先生在钱局街的寓所,但那天和先生讲了什么,现在已经都记不清了。
对冯至先生,我充满了感激,我认为他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的十四行诗虽然很受尊重,但真正理解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诗歌融合了西方古典哲学和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杜甫的情操,说是独步诗坛也不为过。但中国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更喜欢令人激动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便被忽视了。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