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毛泽东会见著名报人、通俗小说家张恨水,雕塑艺人张景祜,作家杜鹏程(右起)。左一为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
出院后,他将大宅院卖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家搬到西四砖塔胡同西口很小的一个四合院住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政府为他做了妥善的安排。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为他安排了文化部顾问的职务,每月工资120元,使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1954年,张恨水健康状况好转以后,部分恢复了写作能力,就主动辞去了这个职务。1959年秋天,张恨水病情再次变得严重起来,一度恢复的写作又中断了,周恩来立即为他签发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每月仍领120元固定工资。
50年代,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1954年1月1日先在香港《大公报》连载,反响不错,香港文宗书店还推出了单行本。此后,他索性把目光转向民间传说领域,连续写了《白蛇传》《秋江》《牛郎织女》《孟姜女》《孔雀东南飞》《磨镜记》《逐车尘》《重起绿波》《翠翠》《男女平等》《凤求凰》以及现实题材的《记者外传》等12部小说。
不过,总的说来,张恨水的晚年生活并不十分顺心。文学界对他作品的冷嘲热讽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甚至不肯把他列入作家的行列,只让他与民间曲艺作者为伍。这对张恨水这样一位名满天下,创作了数千万字作品的小说大家来说,是极不公正的,也使得他的自尊心大受伤害。1957年后,大批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许多文学作品遭到无情批判,张恨水头上那顶“鸳鸯蝴蝶派”的帽子也越扣越紧,他的小说被说成是黄色小说而遭到封存,即使是《五子登科》这样深受读者称赞的作品,也被戴上了怀念旧社会的帽子,正在写的《记者外传》则被认为是替旧知识分子涂脂抹粉,是厚古薄今。疾病缠身、年过花甲的张恨水一想起这些便不寒而栗。
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差10分7点,张恨水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他突然仰身向床上倒去,从此再没有起来。他是因脑溢血发作致命的,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一声呻吟,更没有一丝痛苦,安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