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作品集(1949年之前创作)
被左翼策略性接受
有两个因素从一开始就影响到张恨水的写作,一是日益沉重的生活负担,二是报纸对小说的限制和要求。张恨水说起写作之初:“我的全家,那时都到了北京,我的生活负担很重,老实说,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而他的小说,那时是完全写给报馆的,由报纸每日连载。这就使得他的创作,不能不时刻想到读者的口味。
他后来放弃熟悉的都市言情社会题材,转而去写抗战小说,除了他自身思想的转变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了读者口味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可能发生的变化。1934年5月,他自费赴西北考察民风民情,走了陕西、甘肃两省,西北民众遭受的苦难,在他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从西北归来,他根据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燕归来》和《小西天》。他说:“人总是有人性的,这一些事实,引着我的思想,起了极大的变迁。文字是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在西北之行以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完全变了。文字自然也变了。”后来他写《八十一梦》《上下古今谈》《牛马走》《巴山夜雨》《五子登科》,都是延续了这种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入川主持《新民报》副刊,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显示出一种新的气象和倾向。所以才有中共领导人和左翼文人对他的肯定性评价,比如毛泽东1944年接见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代表团时,就曾对《新民报》的赵超构说:“《水浒新传》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渝期间,毛泽东除了接见《新民报》部分工作人员外,还单独接见了张恨水,并以小米、红枣和延安自制的呢料相赠。
中共另一位领袖人物周恩来也曾称赞张恨水的小说,他说:“同反动派做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的作用了吗?”
对张恨水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在1944年《新民报》为他庆寿时达到高潮。许多朋友撰文祝贺,除了老舍写的《一点点认识》,《新华日报》还刊发了短评《张恨水先生创作三十周年》,以示祝贺。该社社长潘梓年也亲自撰写了《精进不已》的短文,对张恨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恨水先生所以能够坚持不懈,精进不已,自然是由于他有他的识力,他有他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他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坚主抗战,坚主团结,坚主民主。”
这种肯定更多的还是政治的而不是文学的,而这种政治也只是党派政治而非个人的和社会的政治。可见,左翼文化界或新文学界对张恨水的承认和接纳,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政策和策略性的。所以,在后一阶段,也就是1949年后,张恨水实际上是被“冷冻”起来了。他的作品不仅很少被再版,他也很少再被人提起,更少有人关注、研究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这个“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晚年名誉财产皆毁
1948年底,张恨水辞去《新民报》职务后不久,家乡潜山传来了土地改革的消息,大妻被划为地主分子,抗战时期被家人藏在白岩寨得以完好保存的12箱书籍、手稿,或被焚烧,或被农民当作手纸,荡然无存。许多心血化为乌有。随后,他存在大中银行的黄金也被经理全数席卷,逃亡台湾。张家除了一所大住宅外,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一连串的打击,使张恨水于1949年5月下旬的一天突发脑溢血,致使右半身不遂,记忆力遭到很大破坏,说话也变得相当困难。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