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画像。
4月19日,微信公号“镜鉴”发表文章《“世界读书日”从西班牙走来》,全文如下:
《卫报》曾这样概括阅读的意义: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
1995年11月,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20年来,“世界读书日”影响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它起源于西班牙也许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在西班牙,即便是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书籍仍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伙伴。很多人的包里会放一本小书,随手阅读。地铁里,每节车厢都能看见看书的乘客,有的人即便只坐两三站路,也是书不离手。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读起书来旁若无人……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塞万提斯的地位无人超越。鲜有文学作品能像《堂吉诃德》这样,刚刚出版,就卷起阅读狂潮,乃至“伪续集”盛行,在读者及出版商的强烈要求下,作者塞万提斯续写了第二部。
400多年后的今天,堂吉诃德的形象仍然屹立不倒。他的作品被人们反复阅读,年龄不同感悟亦不同。许多孩子即使没有读完《堂吉诃德》,也能说出一两个关于堂吉诃德的故事。
4月23日是塞万提斯逝世纪念日,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设为“世界读书日”的原因之一,是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好的致敬。
如今,“世界读书日”已走过20个年头。但是,它起源于西班牙也许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读书日”的萌芽
1923年,为纪念塞万提斯及其伟大作品《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文森特·克拉维尔向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提出,在西班牙设立“读书日”。
这一建议在1926年得到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批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日”就此诞生。起初,这一纪念日设立在塞万提斯的诞生日(10月7日)。直至1930年,庆祝活动才调到4月23日。从此,这个日子正式成为西班牙的“读书日”。
1958年的文森特·克拉维尔。
提议设立“读书日”的克拉维尔,一生致力于推广文学与阅读。他认为书籍是人类了解世界丰富多彩文化的渠道,希望通过设立“读书日”,让所有人有条件读书。
1888年出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克拉维尔,一生深受书籍的影响。在父亲的书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经典文学;从母亲的书架上,他第一次被小说中的细腻情感所触动。少年时期,他就从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立志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14岁时,他成为《人民报》的记者。28岁,他建立自己的出版社,名为“塞万提斯出版社”。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