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地铁上,许多乘客书不离手。 王迪 摄
有一次,我坐上出租车,司机在红灯间隙还看书,令我不免好奇。他质朴的回答触动人心:“开出租车让我有了物质粮食,看书则是精神粮食。两者兼得,我的日子过得很快乐。”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爱书的国家,“读书日”来临将是一幅怎样的热闹景象——
今年4月23日,恰逢“世界读书日”20年。巴塞罗那“读书日”的活动较以前更为隆重,由以往的一天延长为四天。而马德里也将举办600多场活动,书市将持续15天。各地学校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组织各类阅读活动。例如,在小学生中,以讲故事、动手自制小书等方式引起孩子们对书籍的兴趣;在中学,由学生介绍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在高校进行“1千克食物换一本书”的公益活动。
如今,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读书已不是难事。在欧洲,再小的城镇也能看见图书馆。然而,在“读书日”诞生前的20世纪初期却并非如此。20年来,“世界读书日”影响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在黑暗的极夜,也有一缕微光赋予我们力量。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一景。 王迪 供图
《卫报》曾这样概括阅读的意义: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铭记在心。(记者 王迪)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