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人们不要忘却那个年代
1995年1月21日,梁晓声(中)、史铁生(左)和王刚在北京“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综艺晚会上
我最初写知青,出于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我的作品,可以或多或少地表达我对“文革”的批判。那个时代有多“左”,只有这个题材能够多少承载出来一些。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让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现在有些不了解的人甚至认为,那时候没有那么不好。他们不知道八十年代初期,我们花了多大的力量来纠正那个年代的“左”,有很多人为此做出了牺牲。
第二,是想要作知青的代言。知青刚回城时,城市里的人都会用一种疑虑的态度看待你,因为你原来是红卫兵啊,甚至有“狼孩回来了”的说法。但实际上不都是。而且我觉得这一代人经过了锻炼,和从前不同了,开始思考“文革”了,总之城市要重新认识他们。有谁比这一代人精神上所造成的失落更空洞?
这次写《返城年代》是想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端点,我们没估计到中国的发展会带来这么多的新问题。那时有一种说法:“经济搞上去了,文化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来了。”现在我们发现可能完全相反,经济发展了,文化丧失了自觉性的时候,就变成了全民族的娱乐场。我不是怀旧,当下的中国是充满问题的中国,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而80年代以前,我们不能找出任何一种救中国的方法和依据。我觉得,从1957年到“文革”结束,都是有问题的。那些问题比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要大得多。今天的问题是我们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只要有智慧能够破解它,是希望中的问题。那个年代,对于我这种读过一些书的人来说,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口述:梁晓声;整理:解宏乾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