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资讯>>国家公祭日>>最新消息>> 正文

媒体梳理设立国家公祭日来龙去脉:呼声由来已久

2014-12-11 13:46:1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字号:

  30多万被侵华日军血腥屠杀的遇难同胞、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有了属于自己的祭日。

  一个以国之名,举国同祭的纪念日

  “看,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都要为你们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听,77周年的和平警钟即将敲响!”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孙女夏媛12月1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诵读悼念遇难亲人的祭文。

  即将到来的12月13日,是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此,30多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有了属于自己的祭日。一个以国之名,举国同祭的纪念日。

  2014年,距离南京大屠杀发生已经77年,距离日本战败和二战胜利已经69年,我国为何选择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设立国家公祭日?公祭日设立的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设立公祭日呼声已久

  国家公祭日设立的背后,是一批人持续几十年的努力。

  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从在全国第一次举行集体祭奠仪式到坚持20年不间断,从第一次提出国家公祭到“绞尽脑汁”通过多种渠道发出倡议,担任纪念馆馆长20多年,将“12·13”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为在二战时期曾遭受了巨大伤痛的民族,我国国家层面一直没有一个集中祭奠死难者的日子,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推动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30万遇难同胞最好的祭奠!”朱成山说。

  在朱成山的“谋划”下,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由来已久。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应铭记的日子”,在参观完纪念馆并与朱成山深入交流后,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把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由国家领导人参与整个公祭活动,同时建议升格纪念馆。赵龙的这份提案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时间成为当年两会的焦点话题。

  “我的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时就有4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后来,我还收到了上万条网友的回复,他们都对我的提案表示赞成。”赵龙对此记忆犹新。

  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代表再度提交了一份建议,内容同样是建议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国家层面的悼念遇难同胞活动。当年年底,中央有关部门就他的建议办理情况作出答复:“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程序向中央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的申请”。

  多年来,除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层面、媒体界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

  最终,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载孔子门生曾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敬畏死者、追念先贤,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

  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祭奠圣人、先贤的日子并不少见,但唯独缺少了国家公祭平民的日子。中华文化中亟需补上这样的一课。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顿时成了冤魂。滥杀无辜是反人类、反人道、违背国际法的罪恶行为……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悼念,这一正义之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尊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在给《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的序言中写道。

  重拾伤痛教育也被视作另一种“补课”。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正式结束。

  69年后的同一天,南京江东门小学的36名学生成为南京国际和平学校的首批学员。当天,他们领到了刚刚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和《和平学概论》作为教材,授课教师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和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和平研究所副所长赵德兴。

  “开设国际和平学校并非中国首创,而是借鉴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广岛国际和平学院等的做法。”朱成山介绍,这些纪念馆均设立专门的训练营、研究性学习班,通过举办讲座、证人证言等多种形式拓展人们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而南京国际和平学校包括9月9日首期培训班在内,今年将举办10期,明年举办100期。将从历史与和平的视角,对北京中关村中学、上海市西中学、香港九龙职业中学等100多所共建学校,以及来馆交流的外国学校师生开展培训。

  南京宝船小学退休教师王焱说,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中小学历史教育沿用的是通史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对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进行深入了解。“有必要让南京大屠杀历史完整地走进课堂,并组织中小学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责编:邢若宸)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历史,国家博物馆,国家领导人,课程标准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太原市委组织部长被查 曾“失踪”14天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昆明“蟒蛇少年”与25条蛇同居10年(组图)

刘铁男案今宣判 其情妇遭生命威胁后举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