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1 13:46:1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字号:
中国二战贡献与损失不应被遗忘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适时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好提醒: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是,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及东西方阵营的长期对峙,南京大屠杀历史一直不为国际社会所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英文版《被遗忘的浩劫》面世,这段历史才为西方社会逐渐认可。
南京大屠杀历史国际认知甚少的现状,是我国抗战历史不为西方社会接受的一个缩影。欧美学界一些人对中国的抗战贡献要么根本不了解,要么不屑一顾。
欧美各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显示,美国特别强调二战中“本国在国际事务中角色的重塑”;英国重点着眼二战中重要人物、事件对英国的冲击;澳大利亚、加拿大对盟军占领日本、本国军队贡献等内容“浓墨重彩”,而对日本入侵中国“一笔带过”。
这一现实已经引起了少部分西方学者的关注。2013年10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了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关于二战,世界亏欠中国”的研究成果,称“中国在二战期间对同盟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但从未被全面承认,也未转化为中国在本地区的政治资本”。
米特认为,中国实际上是最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近年来,他和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方德万教授一起,推动着西方世界开始逐渐认识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更值得忧虑的是,当前西方多国在中日历史争端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在重蹈“绥靖主义”的覆辙。一方面,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漠视;另一方面,对日本一再破坏战后秩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成山等专家表示,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巨大威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既震慑日本右翼,又超越中日博弈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法官梅汝璈先生的话至今发人深省。
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国际上“感触”最深的肯定是那场战争的加害者、历史上多次侵犯中国的日本。虽然我国设立公祭日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将侵华日军罪行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有力震慑日本右翼谬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此,我们无需讳言,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一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将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部分史实作为美化侵略战争的突破口,并一再篡改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然而,在铁证如山的历史面前,任何狡辩都是无力的。
“这是对妄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的一个警示,”朱成山说,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有定性。此次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公祭日,再次强有力地维护了当年的判决,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不容任何诋毁与质疑。
当然,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震慑日本右翼,而是超越中日博弈的决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上世纪90年代,受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时“冷”时“热”,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历史就是历史,不管两国关系走向何方,都不该影响学术研究。
日本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说,受害国应该对国民进行切实的历史教育。中国选择这一时机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清楚地表明反对日本再次走向帝国主义的态度。这也是在向日本民众发出呼吁,即日本民众要反省历史,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携起手来,对日本政治的错误走向说“不”,共同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蔡玉高 蒋芳)
![]()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历史,国家博物馆,国家领导人,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