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表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全文]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全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每年的十二月份,冰冷的雨水伴随着刺骨的寒风让每个南京人的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悲伤与忧愁,我知道,那一定是上天为你们而流的眼泪。”[全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岁月流逝,曾经的苦难渐行渐远;年轮更迭,曾经的硝烟渐渐消散。历史虽属于过去,同样可以昭示未来。[全文]
这个带着国耻和痛苦的日子,成为每个中国公民必须垂颅而默哀的日子。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烙在心坎上的记忆,它警示我们要反抗侵略。[全文]
不忘记历史苦难,不是要培养仇恨,而是要培养出大国公民应有的历史价值观。这是个长期目标,在特定公祭日之外的日子里,也不能懈怠。[全文]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上午10时,南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全文]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此作出了庄严的审判。[全文]
工作人员按照文物史料类、音像图片类、口述史料类三个大项及枪械、军用品、军用装备、史料等15个小项,对新征文物史料进行分类。据初步统计,文物史料大项中的军用装备小项共有626件;口述史料大项共征集486件,包括抗战老兵实物151件,抗战老兵手印335件。[全文]
10多年前,宋金和去四川出差,在一个旧货市场发现1937年出版的12册《朝日新闻》合订本。由于合订本太沉无法携带,他只得忍痛割爱挑选了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时段的几册报纸。回来后,宋金和越研究越觉得这些报纸重要,于是多次前往寻找,终于如愿以偿。[全文]
这些文物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性暴行、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主题。这些辗转海内外最后来到南京的文物,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也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全文]
从一位普通职员到一名抗战收藏家,从逛古玩摊时的偶然发现到把抗战收藏当成事业,从无人知晓到成为公众人物,王锦思用18年时间进行着他的“抗战”。[全文]
这些文物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性暴行、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主题。这些辗转海内外最后来到南京的文物,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也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