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1 15:10:21|来源:扬子晚报|字号:
12月13日,还有两天,我们即将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想,设立公祭日,不光是对抗战军人、民众、和无辜群众等死难者的悼念,更该是对那些毅然留在中国,帮助并保护了不少中国人,但同时他们也时常受到日本兵死亡威胁的国际友人们致敬。我相信,南京大屠杀的许多幸存者,与当时外国友人的保护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她叫魏特琳,南京大屠杀时,她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她保护了1万余名难民免遭屠戮,她为挽救成千上万名中国姑娘免遭侮辱数度遭日军威胁、殴打。南京市民称其为“活菩萨”,她的墓碑上写着“金陵永生”。
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和一些外国友人发起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大约为25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临时避难所。
德国的昆德与丹麦的辛德贝格曾是南京江南水泥厂的同事,他们一起建立了“江南水泥厂国际安全区”,保护了成千上万中国平民和军人。
当时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庆幸自己躲开浩劫,还与家人分别、冲破封锁只身回到南京,投身到救助中。
除此以外,还有美国长老会牧师米尔斯,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农艺学教授里格斯,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约翰·马吉,美国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乔治·费奇(又名费吴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美籍代院长特里默,医生威尔逊,德国礼和洋行工程师克勒格尔等。
是的!总共有24名西方人自愿留在南京,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并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真相送出重围,为这段屈辱的历史留下了资料见证,这是宝贵的物证。
除了受到外国友人的切实保护,当时我们也得到了诸多外国友人的支持。1937年12月13日,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罗曼罗兰联名发表宣言,请各国人民自动组织抵制日货运动,勿与日本合作,以免助长日本侵略政策,并以全力援助中国,直到日军完全退出中国。
向南京大屠杀中帮助救治中国军民的外国友人致敬!这段历史虽然悲壮,但是只要是中国人就该铭记,铭记历史,记住当时为了和平和我们并肩作战外国友人,因为他们的博爱精神,才使这座历经劫难的城市生生不息。(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张玲)
南京大屠杀,公祭,金陵大学,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