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資訊>> 正文

大屠殺幸存者要求採訪別拍照:擔心被日本人暗殺【2】

2014-12-13 07:19:00|來源:成都商報|字號:

  南京市民的創傷記憶

  南京大屠殺這段悲慘的歷史已經過去,但是,“南京大屠殺”並沒有事實上也永遠不可能從南京市民的記憶中消失。張連紅在研究中發現,南京市民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已超越了原始復仇階段。

  他同時認為,南京大屠殺這一悲慘歷史不僅屬於南京市民,也屬於中日兩國民眾,這一慘痛教訓也應讓全世界人民共同記取。人類社會特別是日本人民應該同南京市民一起,不僅要將這一創傷記憶視為人類過去的共同恥辱,也要將它置換為指引人類未來和平走向的共同財富。

  連接歷史與現實

  編史、建館、立碑……

  在研究中張連紅發現,大屠殺之后,在日軍高壓恐怖統治之下,南京市民的創傷記憶被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但是,每逢到了清明祭掃親人和大屠殺周年之時,他們都會以最簡便、最隱晦的方式祭奠那些無法忘卻的創傷。

  1982年,日本教科書事件發生之后,日本國內否定侵略戰爭特別是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行,激起了南京市民的強烈憤慨,他們紛紛寫信呼吁政府,“為歷史也為未來,為南京人民、中國人民也為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就南京大屠殺事件編史、建館和立碑,以紀念死者、教育后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成了南京市民連接歷史與現實的記憶通道,成了紀念和憑吊遇難親人同胞的重要場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前往參觀的人數達到50萬人次,自1985年建館以來,參觀總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次。每年清明前后和大屠殺周年祭日,許多南京市民特別是一些大屠殺幸存者都要前往獻花憑吊。一個被媒體廣為傳播的細節:每年清明都有一位特殊的送花圈人,挽聯上寫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唐順山”。當年,25歲的鞋匠唐順山裝成死人在日軍的殺人比賽中躲過了一劫。紀念館建成后,他年年騎自行車來送花圈。

  張連紅的研究表明,在南京,通往南京大屠殺創傷記憶的通道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打開,任何同南京大屠殺相關聯的事件在南京市民中間隨時都可能引起強烈的反響。他舉例說,1995年3月,當南京市發出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捐贈一元錢的倡議后,市民們踴躍響應,在1個多月的時間裡,參與捐款的市民達到100萬人,捐款總額達到160余萬元。

  超越“原始復仇”

  6萬市民聲援“謝罪的日本人”

  張連紅圍繞南京大屠殺對南京市民社會心理影響的問題先后做過一些問卷調查和口述訪問,結果表明,在南京市民的情感記憶中,“反日情結”並不佔據主導地位。

  而在與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接觸中,張連紅發現,在他們的情感記憶中,他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更多的也是寬容,絕大多數幸存者的共同心願是希望日本政府及民眾能真正承認和反省這一真實的歷史,防止悲劇重演。

  張連紅舉了東史郎的例子。他認為,南京市民對東史郎訴訟案的反應,是觀察南京市民對南京大屠殺情感記憶的很好的個案。

  東史郎曾參與了1937年12月開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1987年,他整理出版了著名的《東史郎日記》,向中國人民謝罪。一些日本人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東史郎日記也是不真實的。日記中提到的日本兵橋本更就此對東史郎提出訴訟,這就是著名的東史郎訴訟案。

  1996年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東史郎敗訴,1998年二審駁回東史郎的上訴。在一審之后、東史郎上訴期間,為支持東史郎繼續上訴,南京市民在橫幅上聲援簽名者達到6萬余人。為了証實橋本殘殺方式的可能,僅僅為了証明法院門口有一水塘,南京市民提供的地圖就有60余件。

  張連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市民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已經超越了“原始復仇”階段,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置換為了一種“落后就要挨打的自責和自強意識”。“發動侵略戰爭的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而不是日本人民,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紀念館和紀念碑的文字說明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等字句隨處可見。

  銘記

  國家公祭祭奠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今年7月6日上線的國家公祭網主頁,列出了七類遇難對象供海內外網民悼念。

  “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侵華日軍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不是全部。”作為國家公祭日設立專家組成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告訴記者,近代以來,日本帝國主義魔爪遍及中國各地,無數同胞遭遇殺戮。因而,專家組經慎重考慮后認為,既然是舉國公祭,應將更多的戰爭死難者作為對象。所以,今年2月27日通過的法案,明確公祭對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

  如何參與國家公祭?

  朱成山等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盡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誰是第一個建議設立

  國家公祭日的人?

  原全國政協常委趙龍是最先在全國兩會上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這份由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成為當年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自此,關於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而很少有人知道,趙龍的提案,最先則是出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想法和委托。

相關閱讀

【專題】公祭同胞 銘記苦難

日媒高度關注中國“國家公祭日”

走進國家公祭日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組圖]

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大國公民的集體回憶(圖集)

首個國家公祭日:日本人都被日軍行驚呆了

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

(責編:李楊)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幸存者 三光作戰 日軍強奸 暗殺 復活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美中情局酷刑“設計師”身份曝光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湖南男子持“青龍偃月刀”打砸超市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