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03:51:53|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明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而要全面實現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這兩大目標,需要三個“新”,即: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造新優勢、做出新貢獻。
主動適應新常態,是在對中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條件變化清醒認識和准確判斷上的戰略選擇。“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基於這一科學判斷,一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中國經濟總體向好,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
主動適應新常態,要求我們在布局明年經濟工作時,既要看到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受經濟減速、增長方式和動力轉換、產業結構調整周期長和世界經濟結構及產業分工重新調整等的影響,過去一些隱性矛盾將暴露出來。特別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尤為突出,因此,經濟工作“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平衡,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相信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將會對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產生關鍵性作用。
主動適應新常態就要創造新優勢。新常態意味著過去很長時間,我們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塑造的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將不復存在,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再靠以往大規模投資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及外部需求,難以繼續維持健康增長。政治局會議提出,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眾創業、大眾創新,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這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到中高速過渡必然發生的增長動力切換,也是重要的戰略部署。下一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充分釋放“創業和創新紅利”和“改革紅利”,加快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近30%,未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和擴大內需為主的增長,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僅以城鎮化為例,中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大約能帶來7萬億元的市場需求,城鎮化發展釋放的巨大投資和進口消費需求,將為世界各國提供廣闊的市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使全球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主要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經濟增長方式將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創新的模式轉變,這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並給擁有科技和服務業優勢的世界發達國家、發達經濟體帶來眾多參與和合作的機會。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石建勛 同濟大學財經與証券市場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經濟工作 新優勢 中國產業結構 中國城鎮化 經濟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