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 16:54:00|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北馬一道奇特風景線
2014年,僅在中國田協注冊可查的路跑賽事數量就達到50場,其中包括26場馬拉鬆,10場半程馬拉鬆、2場超級馬拉鬆以及12場十公裡與趣味賽(數據截止至中國田協2014年10月份發布)。從歷史最長久的北京馬拉鬆、人數最多的廈門馬拉鬆,再到服務最完善的上海馬拉鬆,以及種種崛起的二線城市比賽,馬拉鬆在中國遍地開花,成了高端、時尚、流行的代名詞。甚至有人將馬拉鬆愛好者戲稱為“任性的黑惡勢力”,這種病毒般的跑步熱,正以一種非理性傳銷態勢席卷整個中國社會。
陶紹明,前中國國家隊長跑教練、如今的中國頭號馬拉鬆經紀人——在中國當下的馬拉鬆熱潮中,把它做成了一筆成功的黑色生意。依靠旗下“圈養”的80名非洲運動員,他壟斷了不少馬拉鬆賽事的前三名,甚至可以操控北京馬拉鬆這樣王牌賽事的賽會紀錄改寫與否,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背后的獎金鏈……
馬拉鬆這項源自於古希臘,最古的老運動,在其頂端的生態系統中,職業化程度之高,游戲規則之完善,是那些“門外漢”一般的中國普通跑者們絕對無法想象的。神聖的42公裡又195米,也不過是一門生意而已……
與美國相比,如今看來熱火朝天的中國路跑產業隻能算是剛剛起步。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全年路跑賽事總量尚不足百場(涵蓋注冊和非注冊)。但在美國,僅僅是在國際田聯和美國田徑協會報備的馬拉鬆正式比賽,一年就高達900多場,如果加上那些半程或10公裡等其他距離的跑步賽事,一年將近兩萬場。平均每天都有2場以上的馬拉鬆正式比賽在美國國內同時開跑,還有50多場其他大大小小的業余比賽也在同時進行。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隊受邀去美國參加跑步比賽。我們從舊金山開始一路向東直到丹佛,每個周末都有一場10公裡正式比賽,機票食宿都由賽會負責,不僅給出場費,比好了還有獎金——這對當時剛剛走出國門參加商業比賽的我們來說很不可思議。”前中國國家隊長跑教練、如今的中國頭號馬拉鬆經紀人陶紹明說,“那時,國內工資頂多一千來塊的樣子﹔但在美國,獎金就是一沓鈔票,這種刺激是驚人的。而那時,非洲的跑步高手已經開始學會怎麼從中賺錢了。”
![]() |
1986年 馬拉鬆賽事 領跑者 賽季 高原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