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上市公司熱衷於追逐短期利潤,使得像蘋果、沃爾瑪這樣的大公司都吝嗇於長期投資,付給員工的薪酬也過低,”Henry Blodget提醒到,他早年是科技股一位分析師,也是雜志《Business Insider》的主編(以及蘋果公司股東),“這或許能取悅於部分股東,反過來則對公司及整體經濟無益。”
如果蘋果公司明早就把幾十億美元當做福利發給員工,那會是個什麼場景?或者要求中國的經銷商再讓利一些,自己則承擔那部分提高的售價?結果會是,美國蘋果旗艦店的員工會帶上鼓鼓的錢包,直奔沃爾瑪、Olive Garden、Gap等超市,花錢買一些應用軟件(APP)或是幾首iTunes上的新歌﹔富士康的員工則會買一身新衣,多逛幾次商場,因為那的商品比較齊全。一些員工也許還會跑去上海,在蘋果旗艦店內豪置一台iphone手機。
我們無法保証這部分發放的福利會回到蘋果公司手中,甚至根本不會。然而,想象一下其他有類似處境的公司也模仿蘋果這位業內領路人(會是什麼場景)。如果美國公司把10%的現金用於提高工資,那會累積產生將近2000億美元的福利——這還能有效抵抗收入稅收的增長。
在能擔負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工資會有不錯的回報,這部分工資會經過幾個環節又回到公司手中。對於一家總部位於無限循環路1號(1 Infinite Loop)的公司來說,這個機會不該錯過。
作者:Daniel Gross (新聞周刊的評論員及國際財經編輯)
譯者:汪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