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45公里岸线贯通,上海人边跑边喊:嗲

2018-01-04 09:54:10 海外网
分享:

上海市政府15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大刀阔斧”,让黄浦江这条上海的母亲河旧貌换了新颜,让市民得以零距离亲水。

  2002年,上海正式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作,开发范围北起吴淞口、南至徐浦大桥,两侧岸线长度合计约85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74平方公里。

  “十二五”之后,开发范围南拓,两侧岸线长度合计约120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144平方公里,覆盖了沿江8个行政区。

  2013年,黄浦江两岸地区被确定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空间载体,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等措施,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逐步将工作重心聚焦到公共空间建设上来。

  2014年,上海市浦江办发布了2015年—2017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贯通开放,将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黄浦江两岸开放给全体市民,让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有更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感。

  于是,沿江的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拆堵点、腾空间、补绿化、建慢行系统,滨江公共空间一天天连起来了、美起来了,与水也更亲近了。

  以绿廊、高桩平台为主要的开放空间载体,通过连续的慢行系统,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镶嵌不同区段特色的自然环境、标志景观、运动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滨江成了公众休憩旅游、健身运动、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

  走在滨江大道,上海市民都树大拇指,“实在太嗲了!”

  一段记忆留到底:工业遗存保护性开发,黄浦江岸线华丽转身

  一个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废弃的旧粮仓,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上海的“艺术新地标”。一场以“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为主题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正在这里展出,观众人次已超过10万。

  这就是曾有“亚洲最大容量散粮筒仓”之称的浦东民生码头的8万吨筒仓,如今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

  隔不多远,有着155年历史的上海船厂造机车间被改造成的“船厂1862”,提升成为集文化、艺术、演艺功能为一体的时尚艺术中心,即将闪亮登场。

  而原来的煤仓及其廊架则成了艺仓美术馆。去年一年,米开朗基罗大展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作品展形成了13场艺术盛宴,吸引了30余万人次观看。

  “工业遗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历史底蕴深厚,应该保护性开发。”原上海规土局风貌处处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博导王林教授说。

  19世纪上海开埠,众多外商涌入,实业肇启,中国近代工业勃兴。百余年来,上海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市。但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不断转移,工业遗存逐渐形成规模。

  在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的建设中,上海对沿线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再利用,以传承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让市民在江边游走时,可以实实在在感受上海百年历史。

  有“百年中国工业摇篮”之誉的“大杨浦”,明确提出建设“1+X”工业博览带的概念,即1个工业博览带、X个专项主题工业博物馆。在滨江建设中,杨浦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如首创了“滨江锈色”的柱杆和灯杆,还申请了专利。在明华糖厂的保护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坚克难,把掩盖原历史风貌的加层违章建筑一块块卸下来,还原历史建筑的本真面目。

WechatIMG600

新建成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水厂栈桥。

  而在徐汇滨江,多个工业历史建筑受到保护式的改造或复建,许多工业塔吊、老船屋变身新的文化景观。建于1929年的北票码头,成了当代美术馆;一个个废弃的油罐,将打造成为一个个演艺中心;上飞厂老机库复建成展览馆;橘红色的两台高架吊车,成了独特的地标性建筑,在蓝天碧水映衬下,格外醒目。

  历史与现代、工业与文化,在滨江的创造性保护开发中,融会贯通,浑然天成。黄浦江,实现了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华丽转变。

  一张蓝图绘到底,“大衣料子”要剪裁成“世纪精品”

  “大衣料子”,上海人眼中最昂贵的衣料,通常会出最高的价格、请最好的裁缝师傅剪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眼里,浦江两岸地区就好比“大衣料子”。他们重要批示,要求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原则,推进浦江两岸开发工作。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